摘要: 原标题:让离家孩子归家还须家庭教育多上心 1月7日早晨,当赵月玲街道老师的电话时才知道,一大早准时出门上学的女儿并没有按时到校,后通过一名出
原标题:让“离家”孩子“归家”还须家庭教育多“上心”
1月7日早晨,当赵月玲街道老师的电话时才知道,一大早准时出门上学的女儿并没有按时到校,后通过一名出租车司机了解到,她在金州三十里堡街道四通小区附近打车前往九里轻轨站,声称要坐轻轨前往开发区。与此同时,一家人在家里发现了女儿韦艳留下的纸条……(1月8日半岛晨报)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对涉世未深,好奇懵懂的孩子来说,一切都充满了诱惑力。但外面的世界同样也很无奈,对纯洁如纸,难分险恶的孩子来说,很容易误入歧途。可以说,女孩的出走,牵扯着众人的心,让众人对其未知的未来充满了多重猜想。特别是,频频曝光的误入传销组织、少女被拐骗、被害等案件更是让众人为女孩捏了一把冷汗,希望女孩能平安归来。
其实,韦艳的出走并非个例。生活中常常会有一些孩子因“不想上学”、“被责骂”或与家长发生矛盾而选择离家出走,甚至有的孩子还有多次出走的经历。从表面来看,这些离家出走的“韦艳们”,所犯的错毋庸赘言。为人子女,面对“含辛茹苦”的父母,非但没有以一颗感恩知心,做到《弟子规》中所称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命,须顺承。”反而理所当然的以离家出走“报”亲恩,只能让人们感慨现在的孩子太“无情”、太“冷漠”。
然而在感慨之余,我们是否反思过:为什么被称为”温馨港湾”的家,对孩子没有了吸引力,让本应纯洁的孩子变得义无反顾“说走就走”?为人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每一天,我们真的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吗?
不可否认,每个家长都很爱自己的孩子,但很多时候我们偏偏爱的却是一个美丽健康、学习 、听话乖巧的“好”孩子,而对于孩子成长中的“不完美”、偶尔出现的“小情绪”、青春成长期的“小叛逆”,却常常手足无措“怒火四起”,轻则“呵斥”,重则“打骂”,甚至还会摆出“家长”的威严去“压制”孩子的“不听话”,试图去塑造自己心中完美的“别人家的孩子”。殊不知,如此“一厢情愿”的“爱”,只能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让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变得“剑拔弩张”。而从另一个极端来看,还有一些家长只忙着“赚钱养家”,主张让孩子“吃饱穿暖”“自然生长”就好,至于孩子每天做什么,交了哪些朋友,课余喜欢干什么则是“一问三不知”。诚如事件中的母亲,竟然在女孩出走后才知道孩子有手机,至于用手机干什么,和谁联系,则是一头雾水。
其实,无论是爱“太多”,还是爱“太少”,都会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产生孤独、压抑、透不过气、“如置冰窟”的感觉。进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个性的增强,而在思想上悄然发生变化,最终为求“解放”、求“关注”而走上“离家路”。由此可见,与孩子出走相比同样让人忧心的是“危机四伏”的亲情隐患。因此事后再多的忏悔、心痛、感慨也于事无补,更重要的是能认识到并身体力行去消除亲情隐患,做到“防患未然”。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为人父母者,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对待、去关爱,要学会尊重孩子的人格,接受孩子的每一份“不完美”,鼓励孩子的每一个“小想法”,因为这是每个孩子成长中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更要换位思考,蹲下身来,站在孩子角度去了解孩子,与孩子做好对话和与流,关注孩子每一次的心理变化与精神需求。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个性”的孩子,更要多一分耐心,多一分陪伴,多一分宽容、多一分理解。
只有我们的每位父母都能学会如何去“爱”孩子,我们的家庭才能因“爱”而“温暖”进而留住孩子“远去的步伐”与“心灵”。(褚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