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尺”归还老师主动权的回归
摘要: 原标题:戒尺归还老师主动权的回归 近日,江苏某小学举行听证会,讨论出台制度惩戒熊孩子,包括批评加倍劳动陪读等。校长:为把对学生惩戒权还给老
原标题:“戒尺”归还老师主动权的回归
近日,江苏某小学举行听证会,讨论出台制度惩戒熊孩子,包括“批评”“加倍劳动”“陪读”等。校长:为把对学生惩戒权还给老师,知道会有很大阻力,但对孩子有益,对社会有贡献,我们就要做。(人民网 11月23日)
戒尺归还老师,在这其中变得是教学方式,不变的是教学平等的观念。
戒尺,旧时私塾先生体罚学生时所使用的木板。戒尺在手,学生心颤,戒尺一挥,学生发抖。其实,旧时的戒尺是狐假虎威般的存在,学生们惧怕戒尺,根深蒂固仍是因为对老师的惧怕,以及当时对老师权威的迷信。
为了破除这种迷信,提倡教学相长,象征着不平等、暴力关系的戒尺被逐渐淘汰。慢慢地教学相长的理念被普及化,可是,在发展中,老师却又过分亲民,和学生打成一片,可能老师的权威性在其中慢慢被消耗,而这样的情形并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于是江苏某大学开始讲戒尺归还老师,以重新梳理起教师的威严,以进一步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同时,戒尺曾经也是因为是“暴力教学”的代名词而被众人抛弃,可是面对熊孩子们们,老师们软磨硬是,招式已经基本尝试完毕。每一个学生都是公平的,不能为了某一个熊孩子而去浪费本应属于管理其他孩子的精力。戒尺的合理使用或许能够将课堂的效果发挥到最大化。
熊孩子们洋溢着童年的活力,可是在本应学习的时间,肆意妄为,这不仅会耽误自己的学习,也势必会对其他同学,以及老师的课堂教学产生不良影响。“戒尺”归还老师并不意味着暴力治理学生。也许适当的惩戒不失为一种良策。
戒尺归还教师,并非将暴力教学旧事重提。学校只是想通过不同教育方式的结合,以实现教育成果的最大化。文/李媛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