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日前发布公告,从2019年开始,50平方米以下住房将被限制入学。公告称该限制是为了优先保障学校地段内实际购房居住的户籍适
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日前发布公告,从2019年开始,50平方米以下住房将被限制入学。公告称该限制是为了优先保障学校地段内实际购房居住的户籍适龄儿童就近入学的权利,防止临时择校性申请,挤占地段生学位。(2018年12月6日,《北京青年报》)
从该公告的内容上来看,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将孩子能否在此学校就读和孩子家庭拥有的住房面积挂上了钩。住房面积小于或等于30平方米的,需购房及实际居住满六年以上方可入校;住房面积大于30平方米且小于或等于50平方米的,需购房及实际居住满四年以上方可入校;而住房面积大于50平方米的,仅需购房及实际居住满一年以上就可以入校。
对于学区的划分初衷本是对生源的合理分配,而不是让“学区房”水涨船高的理由,更不是让学校以“学区房”面积大小来限制学生入学的标准。这则公告虽然打着“保障学校地段内实际购房居住的户籍适龄儿童就近入学的权利”的旗号,但实际上却更多在以住房面积为限制条件,位于同一学区内的住户,为什么住房面积越大“入学门槛”就越低呢?如果仅以住房面积来决定学生是否能够入学,希望获得高质量教育的低收入人群又该何去何从?
常言道:“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无人不晓,不同收入的家庭对于教育资源的苛求都是一致的。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高质量的学校就读,并收到高质量的教育,并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而作为孩子,他们无法选择自己出生在怎样的家庭里,但他们同样的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对于收入高的人群来说,学区房是一种选择,这种选择基于对未来的期望,希望孩子能够有更好的未来;而对于低收入人群来说,学区房是一种需要,家长愿意付诸成倍的努力将孩子送往更好的学校,宁可蜗居也希望给孩子更好的机会,这种需要建立在为孩子改变命运,不让孩子重蹈覆辙的基础上。
这样的公告一出,是否会导致高收入的人群大量购入优质学区的住房,又是否会导致低收入人群的孩子求学无门?这些都是值得被思考的问题,而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同样获得知识的权利,也将是整个社会需要不断努力的共同目标。(杨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