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资本寒冬下,教育投融资呈现出哪些新形势? 资本冷热、环境松紧都是一时的,预测市场和增速的第一准则是需求。寒冬大环境下,资本市场趋于
原标题:资本寒冬下,教育投融资呈现出哪些新形势?
资本冷热、环境松紧都是一时的,预测市场和增速的第一准则是需求。寒冬大环境下,资本市场趋于冷静,但教育需求依旧强劲。
2018年是教育行业跌宕起伏的一年,也是其他教育细分赛道受到资本热捧的一年。
作为抗周期的教育行业,即使受到市场和政策因素的影响,K12教育的融资数量有所下滑,但STEAM教育逆势而起。
今天,教育行业的渗透率不断提升,整个市场还在不断增长。
经过近几年的市场教育,国人的教育需求有了刚性提升,在三四线城市的供给上,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1.教育行业股权投融资总体概览
据公开数据显示,受资本寒冬影响,2018年教育行业的融资数总计629起,较2017年减少167起。
除了融资交易数,融资交易总额也大幅缩水。
之前动辄天使轮、A轮就几千万的融资,2018下半年除了头部公司外,公开宣布的融资金额,大多回到了数百万到千万级区间内。
在全部融资事件中,共有37家公司获得了两次以上的融资,A轮公司占比62.8%,B轮公司占比22.9%,C轮公司占比8.6%,D轮公司占比5.7%。
其中,融资次数最多的是一家教学系统研发商:园钉,仅在2018年就完成了4次融资。
(图中A轮包含Pre-A、A+轮,B轮、C轮、D轮亦同。)
从2018年总体来看,初创期的教育公司仍然备受青睐,天使轮、A轮阶段的公司占比分别为32.6%、38%。
(图中A轮包含Pre-A、A+轮,B轮、C轮、D轮亦同。)
但是,2018下半年以来,盈利难题拖垮了一大批中小公司,资本被迫向头部流动。
明星公司加速成长,中小机构融资维艰,风口型投机公司接连暴雷,看似大量热钱流向抗周期的教育行业,实则锁死A轮后重金加仓。
相比之下,中后期公司融资数急剧减少,或身陷融资困境,或扎堆奔赴港股,寻求快速上岸。
2.投融资市场呈现新的形势
数据表明,教育行业一级市场仍将是投资人关注的重点。现在,每一支主流基金都设专人看教育赛道,还有一些基金专门设立了教育基金。
同时,相当一部分 VC 历经过去几年的积累,已经积聚了可观的项目数和资产规模,在教育行业上开始越来越多地往后期走。
例如,经纬投出的几个教育独角兽:尚德、VIPKID、猿辅导、百词斩,都是A轮以前进入的项目,但经纬在后期多次跟进,已经超出一般 VC 的射程,说明资本对教育行业的看重。
事实上,虽然教育行业仍然存在一定泡沫,但由于 VC 可以通过“隔轮退”的方式稀释投后风险,早期优质项目依然可以实现融资。
值得注意的是,在以上统计的所有融资交易事件中,战略投资占比高达10.7%。
2018年,各大产业基金纷纷布局教育行业。作为教育行业的双巨头,新东方、好未来在细分领域上也参与了多次战略投资。
2018年,好未来在哒哒英语、极课大数据的C轮中战略入股,在战略部署上提前入局下沉市场。
2018年底,好未来的产业基金正式浮出水面并公开募资。资本寒冬之下,一级市场的估值回归理性,对大公司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投资并购时机。
2019年2月,高瓴资本向好未来注入5亿美元股权投资。由于好未来在今年战投并购的可能性在增加,该笔融资可能用于提前储备资金。
毕竟,目前跑出来的教育公司,估值都不低,要想获取一定比例并实现战略目标,需要的投资额肯定不低。
2019年,产业基金的战略投资,将成为教育行业投融资的一大趋势。
3.2019年,选择合适的投资人变得至关重要
2018年是整个教育行业的拐点。
过去几年,教育行业因为有加盟费、分期付款、预收学费和融资四大杠杆的支撑,发展速度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但是,高杠杆也造成了很多乱象,慢教育与快杠杆之间开始出现冲突。
2018下半年以来,由于政策收紧和资本趋冷,加盟资金收集、分期机构合作的热度已经收缩,而预收费可能是2019年受影响最大的部分,如果有的教育公司严重依赖以上三个杠杆,可能会有很高的资金链断裂风险。
随着行业迎来“去杠杆”过程,融资变得至关重要,懂得寻找优质机构加持的创业公司,将获得前所未有的竞争优势。
目前,活跃在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投资,主要分为战略投资和财务投资。对于中小教育公司来说,需要充分了解二者的区别,慎重选择。
战略投资者,通常不仅着眼于短期的财务回报,还非常看重长期战略目标,投资期限比财务投资者更长,正常情况下会持续跟进。
如果希望在获取资金的同时,还能获得技术、生源等方面的支持,可以考虑接受战略投资。
但是,出于战略层面的考虑,战略投资者对目标公司的控制权更高,会介入董事会和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以完成战略收购的目标。如果最终收购不成,还可能成为一个潜在竞争者。
也就是说,如果教育公司过于追求融资额,让资本在董事会中拥有过大的话语权,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力量左右公司的发展,很难保持独立性。
相反,多数财务投资者除了参与公司重大事项的决策外,一般不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也不会成为潜在的竞争者。在投资完成后,财务投资者就很难对被投公司实现控制。
为了控制投资风险,财务投资者会更加注重投后服务。
早期的财务投资者,往往会通过“隔轮退”的方式提前套现一部分,中后期投资者则主要以上市为退出途径。
为了实现顺利退出,在选择投资对象时,他们会考察公司未来3——5年的业绩能否达到上市要求,其股权结构适合在哪个市场上市等等。
如果希望保持其独立性,那么可以考虑接受财务投资,但公司的业绩数据、股权架构等,也是财务投资者的考虑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