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给教师减负,还学校安宁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并发出通知,
给教师减负,还学校安宁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并发出通知,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社会事务进校园、精简相关报表填写工作、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事宜等方面提出20项务实举措,旨在把宁静还给学校、把时间还给教师。相关意见的发布,既体现了遵循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也契合了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教师减负20条”立刻引发热烈反响,原因在于它切中了现实痛点,道出了很多教师的心声。一些地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进校园、入课堂”,一些部门向学校和教师随意布置、摊派非教育教学事务,严重干扰正常教学,给一线教师造成了沉重负担。教育部负责人曾呼吁:各种填表、各种考评、各种比赛、各种评估,压得有些老师喘不过气来,要把时间还给老师。减轻老师负担,亟待深化教育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大幅减少各类检查、评估、评价,切实为学校潜心治校办学创造良好环境。面对教书育人的主业,往往是有心无力、无可奈何。
教育决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优质的教育离不开老师,而老师的教学质量又和备课质量息息相关。如此繁重的负担让老师疲惫不堪不说,还影响了教学质量,最终耽搁的是学生们的前途。“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布和认为,教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教书育人是他们的天职。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需要他们俯下身来与孩子交流,静下心来思考教学,需要立言立行,以身作则,全身心投入,这样才能让广大教师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减负,得从关键处着手,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严格清理规范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严格控制涉及学校的检查评估项目、实行社会事务进校园审批制、精简规范各类填报工作、严格控制借调教师、规范各类教师培训等;“治本”之策,则是协调好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的关系,提高专业水平,以钉钉子精神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突出问题,实实在在为教师松绑减负。减负,还要各方协同发力。教师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领域多部门,不能靠教育部门“单打独斗”。教师减负事关百年大计,各级党委和政府应高度重视,切实履行责任,把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推进。各部门加强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大力倡导尊师重教风尚,进一步营造理解教育工作、关心中小学教师发展的良好氛围。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重任。为教师减负,杜绝形式主义,把宁静还给学校,把时间还给教师,让教师集中精力教书育人,学生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教育的未来才会更好。(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