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有感于浙江大学年仅27岁的博士生导师刘琬璐 据中国校长网2019年11月6日报道,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院长欧阳宏伟在朋友圈中说:浙大不仅只是学生
有感于浙江大学年仅27岁的博士生导师刘琬璐
据中国校长网2019年11月6日报道,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院长欧阳宏伟在朋友圈中说:“浙大不仅只是学生传奇,教职里面也有颇多传奇。27岁的刘琬璐老师应该是目前浙大最年轻的PI独立研究员,医学出身的她这么年轻就是博导,这在全国都非常稀少。入职后,她很快进入导师角色,很有‘教授范’。”这位被欧阳宏伟称为传奇的刘琬璐201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之后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进行博士、博士后研究,6年内发表20余篇国际权威期刊论文。16岁高考,因汶川大地震改志学医。
这说明,年龄并不是衡量一个人学问多少和综合素质的唯一标准,而应该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可以说,有些人辛辛苦苦干一辈子也干不出令人羡慕的成就来。做学问,工作年限和经验固然很重要,但是更需要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与悟性。如果一个人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总是一筹莫展,缺乏应有的应急反应能力,总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那就无法在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上获得创新突破的成就。
做学问,当老师,不能靠论资排辈混日子,必须拥有真才实学;做学问,既需要积累工作经验,又需要勇于创新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做学问,如果没有一定的悟性,那就是一头不开窍的“蠢猪”;做学问,既需要效率,又需要质量。只有两者兼顾,并拥有敢想敢干的创新精神,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以,浙江大学27岁的刘琬璐老师就能成为令人尊敬的博士生导师。而且,她的年龄仅仅比自己的学生大3岁。由此可见,当一名受人尊敬的大学老师,拥有出类拔萃的学问和卓越的综合素质才是硬道理。
人们常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那么,在高等学府里当教授也是这个道理。说一千道一万,在大学校园里当老师得靠真本事。没有真本事的老师谁都看不起。尤其是在课堂上只能照本宣科的老师,那简直就是饭桶。因此,同学们对某些大学老师颇有微词。说实话,学生看不起某些老师是有原因的,绝不是空悬来风;说实话,作为父母供一个大学生不容易。如果老师肚子里没有学问,学生从老师那里学不到货真价实的真本事,学生大学毕业即失业,人家凭什么要尊敬那些无能的老师?而且,是那些无能的老师耽误了许多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前程。
因此,人们常说,如果老师想给学生奉献半桶水,自己就得拥有一桶水或者十桶水。然而,现在的大专院校比过去的砖瓦窑还多,但教学质量却令人堪忧。所以,现在有不少大学生毕业即失业。这不能怪学生,而应该怪罪于那些没本事的大学老师和校长。如果那些大学老师和校长都能像浙江大学的刘琬璐老师一样,还会有那么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吗?因此,高等院校的老师必须拥有真本事,没本事就会误人子弟,那就心里有愧,那就对不起党和人民;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依法履职尽责,为每一所高等院校的大学老师把把关,绝不能让那些滥竽充数者去充当大学老师,没本事的大学老师必须让他们下岗失业。只有这样,广大莘莘学子才能在高等学府里获得真才实学的学历证书。否则,大学毕业证就是一张一文不值的废纸。
再就是高等学府不能一味追求教育产业化,一定要把办学质量作为衡量一所学校的唯一标准。一所普通技校不管师资力量如何,就让其升格为大学专科院校;一所专科院校,不管其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如何,就让其升格为本科院校,实在是荒唐可笑。但在现实中,这些问题的确存在。所以,现在上大学很容易。但是,大学毕业之后,不少大学生还需要到职业技校重新“回炉”,否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连个饭碗都找不到。这不能不说,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悲哀。(郭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