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最近,有些高校推出了新生奖学金制度, 的甚至达到30万元/人。一时间,被称为巨额奖学金,引起了舆论关注。(人民日报) 30万 抢生源,把教育与金
最近,有些高校推出了新生奖学金制度, 的甚至达到30万元/人。一时间,被称为“巨额”奖学金,引起了舆论关注。(人民日报)
30万 “抢生源”,把教育与金钱挂钩,用金钱衡量学生价值,分为三六九等,于学生而言也许是一种激励机制,是对多年努力拼搏结果的一种肯定,同时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激励“后来者居上”、奋勇直追。多年来,奖学金制度也一直被认可并支持着,一方面缓解了家境贫瘠学子的就学压力,助其圆了求学梦,让教育成为了改变命运的有效渠道;另一方面,奖学金的设置是一种推进教育进步的工具,变相的奖惩措施给了学生更大的动力与希望。
这次30万 “抢生源”,之所以引热议,可能关注点并不是集中在抢,而是聚焦了奖金的数目。30万,于平民子弟而言确实不是一笔小数目,如此大金额的奖励也确实不多见。高校大手笔争学源,体现了教育对人才的重视、资源对人才的倾斜。但如此以钱压之,难免让人感觉有高校借机炒作扬名的嫌疑,背离了立德树人的教育初衷,而且会助长教育功利化的逐利之风,甚至破坏教育生态。同时也映照出在人才面前,高校的不知所措,作为教育机构,吸纳人才、引进 ,难道只能在金钱上不断施加筹码,一“抢”了之?
显然,高校不应局限在金钱的竞争比较上,而应转移精力,将更多的努力和焦点放在自身身上,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不妨“刀刃向内”,自我解剖,从专业设置、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方面完善软硬件建设,同时要走出去,加大宣传交流,让 人才重返高中校园,通过讲解传授的方式既扬了学校名声也扩了自身魅力。另一方面,管理部门也要健全奖学金制度,对奖学金的数额设限,既要考虑其实际效果,让它真正发挥激励作用,也要考虑社会历史进程,符合社会发展的阶段和具体国情,量力而行,把每一分钱都花到刀刃上。
教育不是赌博,不应沾染金钱的铜臭味。 的人才每一所高校都想拥有,奖学金只是一种外在的吸引,只有自身强大,坚守初心,用学术的魅力和校园浓厚的气息吸引到的人才,才配真正的拥有。(赵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