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王小花熬了一个通宵,只在凌晨2点到3点之间睡了一个小时。闹钟一响,她赶紧爬起来坐在电脑前,把键盘敲得啪啪直响。如果是平时,她一定会睡到早上
王小花熬了一个通宵,只在凌晨2点到3点之间睡了一个小时。闹钟一响,她赶紧爬起来坐在电脑前,把键盘敲得“啪啪”直响。如果是平时,她一定会睡到早上10点再起床,但现在,她不敢再拖了,当早上9点的时钟响起,她就会像靠魔法加持一身礼服的灰姑娘,无所遁形。这一夜只为她还欠了两个月的论文“稿债”。她自称是“典型重度拖延症患者”,身边所有同学和朋友都知道她的“拖延症”已经进入了“晚期”。(4月22日中国青年报)
所谓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据相关调查显示,97.12%的学生认为自己有或偶尔有“拖延症”。
其实,“拖延症”已然成为很多当代人的通病,诚如文中提到的,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职场白领,都存在着遇事“再等等”“再缓缓”的现象,使得本可以漂亮且轻松完成的任务,都到“死线”来临才仓促解决、草草收尾。更有甚者,就连吃晚饭这样日常的事,有人都能拖到晚上9点。
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的大学生认为导致拖延的最主要原因是懒惰,27.03%认为拖延带来的最大后果是任务完成效率低,还有22.97%认为会耽误时间、工作或学业。不得不说,“拖延症”不仅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倾向,更是一种有害的行为习惯,长此以往,不仅耽误时间和工作,也不利于个人成长。可见,大学生的“拖延症”当引起重视。
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拖延之后再想鼓起斗志是比较困难的,笔者以为,行动是治疗“拖延症”的良方。一是培养积极心态,面对学习或工作,通过“可以试试”“我能行”等心理暗示,及时调整对目标的心理预期、不做过高的自我要求;二是消除外界干扰,有意识地消除互联网、个人交际和琐事的干扰,尽力提前开始,不把自己逼向“死线”;三是寻求外界监督,通过建立时间进度表的方式进行自查,同时寻求亲朋好友的监督,督促自己加快行动的步伐,不掉队。(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