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美育何以成为时代的刚需? 江南多诗意,钱塘有弦歌。随着教育部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深入推进,美育逐渐成为很多学校和教师的热议话题。 有
原标题:美育何以成为时代的刚需?
江南多诗意,钱塘有弦歌。随着教育部“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深入推进,美育逐渐成为很多学校和教师的热议话题。
有人认为,美育是“锦上添花”的软任务;也有人质疑,美育如何量化考核?这些问题背后,是对美育价值的误读。美育是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它是一种“感觉”,是花时间去感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从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育人观,到蔡元培“美育是一种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的呐喊,美育始终是塑造人格、涵养心灵的基石。
美育的本质是“育人”,而非培养艺术家。它关乎一个人如何理解生命的意义、一个民族如何守护精神家园、一个时代如何定义文明的高度。当下,美育面临着“技能化”“边缘化”“碎片化”等问题,缺乏系统性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在这一背景下,杭师大探索成立全国首家全日制美育学院(叔同书院),正是以“弄潮儿向涛头立”的改革锐气,展开的一场文化破冰行动,是对“美育何为”这一时代命题的生动回答。
李叔同美育学院(叔同书院)
一
美育之重,重在其“无用之大用”。回望1913年的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后更名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首任校长经亨颐“以美育德”的人格教育倡导下,李叔同先生执起中国现代美育第一支烛火,将美术、音乐课置于与国文、数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西湖边种下了“艺术即生活”的种子。他深谙“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的道理。今天,当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当“内卷”“焦虑”“躺平”成为青年群体的高频词,美育的价值更加凸显——它教会人们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在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保持精神的独立与丰盈。
美育的“无用之用”,在于它让人在浮躁中学会凝视一片落叶的纹理,在功利中保持对星空的敬畏;在于它培养的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有温度的建设者。这种超越技术层面的精神传承,正是美育最深沉的力量。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策划团队用宋韵美学惊艳世界;在杭师大“情暖洛乡”公益项目里,美育志愿者用绘画艺术疗愈留守儿童。这些无法用GDP衡量的社会价值,却让世界变得更加柔软,这种人文关怀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石。美育的终极价值,从来不在于培养多少“有用之才”,而在于守护那些看似“无用”却让生命发光的事物。当美育成为青年成长的底色,我们终将见证一个更富创造力、更具人文关怀的时代——这或许就是“无用之大用”最深邃的注解。
首任校长经亨颐为《白阳》杂志题写“美意延年”
二
美育的深层价值,在于培养“完整的人”。成立美育学院(叔同书院),绝非简单的新设一个教学单位。蔡元培先生曾言:“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在物质丰富的今天,精神世界的贫瘠反而成为新的问题。当下社会对“美”的需求空前高涨——国风音乐走红、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年轻人追捧“生活美学”。这一矛盾现象背后,折射出一个深刻命题:教育的本质,究竟是培养“工具人”,还是塑造“完整的人”?
面对“快餐文化”“碎片审美”的冲击,高校要以怎样系统性、创新性的美育实践来破题?答案就是要坚持科学之美、人文之美、艺术之美“三位一体”的大美育观,构建真善美一体的多维度、跨领域、渗透式的美育教育体系,使美学素养成为学生的底层思维操作系统,而非表层知识装饰。让理工科学生能在昆曲工尺谱中感受传统韵律,让师范生在乡村美育实践中触摸社会温度;心理学课堂上,师生从认知神经科学分析《蒙娜丽莎》微笑的艺术疗愈机制;数学课堂上,教授用分形几何解读敦煌壁画的对称之美。当学生既能解微分方程,又能欣赏《春江花月夜》;既能编程写代码,又能读懂八大山人的笔墨情趣,他们的人生自然会多一份从容与丰沛……这种“科技与人文比翼齐飞”的教育图景,不正是我们对未来教育的期待吗?这种打破学科壁垒的尝试,不仅能让美育从“小众兴趣”变为“大众素养”,更能让美育从“技能培养”升华为“生命教育”。
流霞剧社《西泠守望》获“中国曹禺戏剧奖”
三
从更广阔的视野看,美育关乎文化自信的根基。中华美育精神强调“尽善尽美”“文质彬彬”,这种追求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审美传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当年轻一代能够真正理解《千里江山图》中的宇宙观、昆曲中的生命情调、古琴声里的天地精神,文化自信就有了最深厚的土壤。在这个意义上,美育学院(叔同书院)不仅是教学机构,更是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站。
新时代的美育图景,正在走出校园围墙的边界。杭州国家版本馆的晨昏光影里,市民在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墨香中与历史对话;运河畔的社区美术馆,老匠人正手把手教孩子们传拓非遗技艺;钱塘江畔的亚运场馆,建筑轮廓勾勒出“水浪奔涌”的美学意象……人们既在过程中涵养“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个体修为,更在塑形“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城市气质。这种全民美育的生动实践激发着青年对真善美的向往,对文化根脉的认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这种力量,远比分数和证书更持久、更深刻。当每个生命都能以审美眼光观照世界,当整座城市化作流动的美学课堂,文化自信的参天大树便有了最肥沃的生长土壤。我们便能在“各美其美”的多元绽放中,奏响“美美与共”的时代和声。
“北极星”诗歌朗诵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美育的未来是让每个人都成为“生活的诗人”。杭州作为“人间天堂”,自古就是诗意栖居的典范。作为近代中国艺术教育的发祥地之一,同时也是浙江艺术教育的诞生之地,杭师大(前身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成立美育学院(叔同书院),不仅是对经亨颐、李叔同、姜丹书、堵申甫等师大先贤的回应,更是一种历史文脉的传承;让“人文学堂、艺术校园”的办学传统,化为新时代的教育实践,让美育的火种在新时代形成燎原之势。
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当下: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上的丰裕,更是精神上的丰盈;而美育,正是通往这种“共富”的重要路径。因为一个人要获得幸福人生,就永远需要美的滋养;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美的指引。这,或许就是美育成为时代“刚需”的深层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