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的黄金时代,终结了吗?
来源:搜狐 发表于2025-04-16 15:09:24 编辑:时寒峰
摘要: 原标题:留学的黄金时代,终结了吗? 4月9日,教育部发布2025年第1号留学预警:美国俄亥俄州通过有关高等教育法案,限制中美高校教育合作。签证收紧

  原标题:留学的黄金时代,终结了吗?

  4月9日,教育部发布2025年第1号留学预警:美国俄亥俄州通过有关高等教育法案,限制中美高校教育合作。签证收紧、安全审查趋严,以及“留学500万回国月薪7000,在上海难立足”等新闻,让无数家庭重新掂量起留学的性价比。根据各高校公布的数据,“985”毕业生的留学率有所下降,2019至2024年间,清华大学等985高校本科毕业生出国(境)深造人数降幅超20%,留学热潮有降温趋势。

  留学的本质其实是一场教育投资,各人有各人的埋单理由:有人为一纸文凭,有人为海外经历,有人为躲避应试教育体制,有人只为了“圆个留学梦”。今天,留学花费甚高却不见得有高回报,信息差的壁垒也在消弭,不少学生开始对“欧美”祛魅。百年留学潮起潮落,是随着世界秩序的变化而振荡,潮流之中的每个个体,都提供了观察时代的透镜。

  时代变迁:留学身份阶层的流动

  在新一代年轻人眼里,考托福雅思、准备成绩单、写申请的流程似乎完善而司空见惯,但往前回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留学之路充满动荡不安,以及个体选择与家国命题的交融。

  早在1872年,“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带着第一批留美幼童登上蒸汽船时,这场跨洋迁徙便与国家命运紧密关联。清廷四年共派出120名少年留学,播下现代科学技术的火种,詹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承载了第一代留学生的历史记忆。

  1872年中国第一批官派赴美留学生合影

  20世纪初,庚子赔款催生了新的留学潮。1908年美国退还部分赔款,设立清华学堂。592名庚款生通过严格的考试选拔赴美留学,钱学森等人在物理、工程等领域学成归国,成为中国现代科学体系的奠基人。赴欧留学也出现了高潮,留法的勤工俭学生挤在巴黎工厂与课堂之间半工半读。同一时期也有许多留日的学生,最著名的是仙台医学院的“弃医从文”的鲁迅。

  在1978年的历史拐点上,邓小平访问美国并签署派遣留学生协议,中国政府和民间教育代表团也和多个国家签订了互派留学生的协定。1980年代以公派留学为主,主要集中在科学技术、工程、管理等领域。1984年出台了《关于自费留学的暂行规定》,也开始允许大学和海外高校建立交换生项目。留学从精英特权向中产标配过渡,越来越多家庭有能力承担子女出国留学的费用,至90年代末,自费留学的比例突破了50%。

  进入新世纪,中国“入世”推动了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和国际化。从改革开放到2022年底,中国留学人员累计超过800万,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超过600万人。百年前留学生群体曾经背负“师夷长技”的使命,而今天的留学生们面对的是OPT签证、H1B抽签还有归国落户等个人问题。

  衍生行业:语言培训和“中介神话”

  留学热潮催生了一批衍生行业,最为人所知的便是俞敏洪于1993年创办的新东方,代表了90年代以来留学培训的崛起。2003年,俞敏洪成立了新东方教育集团,2006年新东方成为国内第一家赴美上市并登陆纽交所的教育公司,以托福培训为招牌,成为行业标杆,“红宝书”也成了一代留学人的集体记忆。

  早期的“北京新东方学校”

  以俞敏洪为原型的电影《中国合伙人》(2013)

  2000年前后,留学中介也迎来了黄金时代。国外高校的本硕申请中,学校除了标准化考试成绩,也看重申请者的综合素质,包括科研成果、实习证明、社会实践、突出特长等。这就成了中介的商机:提供留学咨询,撰写申请文书,润色推荐信。直至今日,留学机构的数量都在逐年增加。

  《中国留学服务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的统计

  中介收费从几千到几十万不等,高价项目甚至达到上百万。一些学生由于时间紧迫、英语水平有限或对申请流程不熟悉,依靠中介的全套服务度过申请季。一些中介承诺“走捷径保录取”“低分上名校”,如果学生本身条件不达标,他们可能会伪造成绩单、科研经历、实习证明等,打造一个光鲜亮丽的“人设”。机构利用信息差夸大宣传,甚至造假骗钱等乱象,在留学行业屡见不鲜。暴利背后有更多阴影,《围城》里虚构的“克莱登大学”在现实中早有写照——某些国外的不法学校与中国的黑心中介联手,以“在线授课”“快速学位”收割学生。

  不同视角:留学生活的多种样态

  从公派留学到培训班到中介机构,折射出留学的种种变迁。社交媒体和影视剧中人们对国外生活的观照,也在时时发生改变。

  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1993)主角并非留学生,但也是1990年代初“出国热潮”的写照,讲述第一代赴美淘金、白手起家的中国人的奋斗史。剧组耗资150万美元在美国拍摄,川流不息的车辆,流光溢彩的曼哈顿天际线,反映了当时的西方文化热:一些早期出国的人将西方描绘为完美世界,而在异国他乡能否找到机遇却是未知数。

  《北京人在纽约》

  十年之后,根据华裔作家常琳的小说《雪后多伦多》改编的剧集《别了,温哥华》(2003)讲述了北京女孩任晓雪跟随考察团来到加拿大温哥华,与中国留学生罗毅开展恋情的故事。“富二代”男主角的形象反映出新世纪初期留学生多出身于富裕阶层。

  《别了,温哥华》

  又过了十几年,随着中产家庭越来越多,留学生的阶层和年龄段也越来越广。2016年聚焦中国教育问题的电视剧《小别离》刻画了“低龄留学热”:三名初三学生面临不同的境况,家长都希望送他们出国读高中:中产家庭的朵朵成绩很难提高,还在学业压力下患了焦虑症;成绩优秀的琴琴能考上重点高中,但母亲觉得必须出国“镀金”才能找到好工作,不惜砸锅卖铁、过继孩子也要送孩子出国;排名倒数的小宇家境富裕,父亲想让他出国读好高中、好大学,将来回国继承自己的家业。

  《小别离》

  面对升学压力,有些家长认为国外的教育环境更宽松,更有利于孩子进入名校。无论是为了避免应试教育,作为在国内上不了好大学的备选方案,还是作为提升社会阶层的途径,出国都被看作培养孩子的有效策略。然而,那可能是家长们对留学的“围城式幻想”,在国外也会面临不同形式的压力。

  在国际学校之外,一些公办中学也开设了国际部,专门培养学生申请国外本科。中外合办院校(例如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等)成了另一些人的选择,这些“在地国际化”学校的费用比纯粹的出国留学更低,通常有交换项目、短期留学等密切合作。

  马颖毅的教育社会学研究《留学的孩子》(2024)聚焦新一代赴美中国留学的本科生,探访美国50多所高校和中国的9所高中,通过507名留学生的调研样本和108位亲历者的讲述,呈现这些学生的家庭背景、教育轨迹、留美时的收获和困惑以及毕业后的打算,让中国教育学界对90后、00后一代留学生群体的具体处境有了新的认识。

  《留学的孩子:雄心勃勃且忧心忡忡的一代人》马颖毅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4-9

  如今,社交媒体上有许多留学日常vlog,大多走精致小资或猎奇路线。但卸下滤镜后,也有留学生发帖称:“留学生活,不仅有光鲜亮丽和自由,还有论文、物业、保险、账单……”在陌生的文化环境里克服孤独和焦虑,独立完成一系列适应,也是对“成年早期”阶段的多数留学生的挑战。

  近几年,985毕业生留学率降低,据国际教育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24年11月的数据,印度已超过中国,成为美国国际学生的最大来源国。

  留学审查、红利减低:性价比之争

  “留学热”的降温是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2017年12月,白宫发表“国家安全战略”,公开表示将限制STEM专业(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留学生签证。欧洲德、法等国也增加了对中国留学生的安全审查,特别是“国防七子”(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七所高校)的申请者被多国限制。硕博学生被视作研究人员,直接参与项目工作,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比本科生更高。此外,特朗普政府砍掉了多所大学的研究资金,部分研究项目、教师招聘和硕博招生缩减或暂停。

  美国国防部2020年出台的限制中国学生入境的政策

  综合考量风险与成本,许多人开始质疑留学的性价比。一个家庭投入上百万人民币留学,结果“海归”薪资并不乐观。《2023海外留学人才就业发展报告》显示,近七成留学生首份工作的期望月薪低于1.5万元。一方面,“哈佛硕士入职街道办”、“斯坦福博士报考乡镇公务员”等新闻的评论区里一片唏嘘;另一方面,据媒体报道,2024年以来,北京、山东等多省市的公务员选调,开始明确限制甚至“拒绝”留学生。海外就业同样不易,2017年特朗普就开始对H1B签证(留学生的工作签证)实行更严格的审核标准。

  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 (NCES) 对美国研究生院(硕士、博士和专业课程)的费用统计

  美国社会学家柯林斯早在1979年便在《文凭社会》一书中提出“文凭的通货膨胀”概念:越来越多人获得更高的学位,职场对教育水平的要求也水涨船高。今天似乎“研究生遍地走”,一些学生的确打算走学术研究道路,希望凭借国外学历得到更多认可,而另一部分申请硕士甚至博士的人可能只是身不由己地裹挟其中。

  《文凭社会:教育与分层的历史社会学》[美] 兰德尔·柯林斯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6

  潮起潮落,没有标准答案

  从新东方教室里的托福红宝书,到小红书上的留学攻略,从公派出海学技术看世界,到国际部学生的自主申请——留学史也是经济和教育变迁的历史,正在褪去镀金时代的光晕。教育部预警、签证审查、海归薪资预期回调,提醒我们重新丈量风险与收益的刻度。

  “学历通货膨胀”席卷全球,留学不再是跨越阶层的筹码,而更像一场需要计算的投资。有人为学术理想远赴重洋,有人在“背景提升”的流水线上包装人设,也有人转身拥抱本土的机遇——新一代留学生在就业、移民、归国的多向度选择中,书写着更真实的生存经验。他们已经较少谈论“改变命运”的宏大叙事,更多人把留学视为“成年早期的一场生存实验”——有人为学术理想坚守实验室,有人在签证到期前海投简历,也有人带着“Gap Year”在澳洲打工的积蓄回国继续投入职场。

  当“海归”不再是“精英”的代名词,留学的意义开始回归朴素的个体追问:我们想要在这场跨文化的迁徙中获得什么?每个留学生可能都无法找到标准答案,只能亲身体会着迷茫、试探和突围。

投稿邮箱:qingjuedu@163.com
相关推荐
留学的黄金时代,终结了吗?
留学的黄金时代,终结了吗?

原标题:留学的黄金时代,终结了吗? 4月9日,教育部发布2025年第1号留学预警

原创观点47秒前

“爸妈不让我去美国留学了”
“爸妈不让我去美国留学了”

原标题:爸妈不让我去美国留学了 懂王上任100天大关即将到来,到了冲业绩的

原创观点2分钟前

“怎么当大人”,一门美国人都该补的课
“怎么当大人”,一门美国人都该补的课

原标题:怎么当大人,一门美国人都该补的课 英国《经济学人》4月12日文章,

原创观点4分钟前

养不起大学生的中产父母,正在小红书上迎接审判
养不起大学生的中产父母,正在小红书上迎接审判

原标题:养不起大学生的中产父母,正在小红书上迎接审判 奋斗了几十年的中

原创观点7分钟前

尚俊杰: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最大影响是其“深层影响”
尚俊杰: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最大影响是其“深层影响”

原标题:尚俊杰: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最大影响是其深层影响 尚俊杰,北京大学

原创观点10分钟前

只有具备“生存力”的孩子,才能在未来社会站稳脚跟
只有具备“生存力”的孩子,才能在未来社会站稳脚跟

原标题:只有具备生存力的孩子,才能在未来社会站稳脚跟 大前研一,日本著

原创观点18小时前

当名校毕业生涌入教师队伍,师范院校何以应对?
当名校毕业生涌入教师队伍,师范院校何以应对?

原标题:当名校毕业生涌入教师队伍,师范院校何以应对?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

原创观点18小时前

教师资格证作文高分秘籍!字数不只是完成任务,而是
教师资格证作文高分秘籍!字数不只是完成任务,而是

原标题:教师资格证作文高分秘籍!字数不只是完成任务,而是写出精品! 教

原创观点18小时前

瘫子娘、疯子爹,744分高考状元被清华录取八年后,现
瘫子娘、疯子爹,744分高考状元被清华录取八年后,现

原标题:瘫子娘、疯子爹,744分高考状元被清华录取八年后,现状令人泪目 2

原创观点18小时前

从心态到知识,再到备考策略,告诉你如何应对二模和
从心态到知识,再到备考策略,告诉你如何应对二模和

原标题:从心态到知识,再到备考策略,告诉你如何应对二模和高考的挑战!

原创观点18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