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教育就是,别不停纠正你的孩子 我是当老师的,好为人师,习惯不停纠正别人的错误。 后来发现,有很多大人也喜欢这样: 3岁孩子系鞋带,妈妈
原标题:教育就是,别不停纠正你的孩子
我是当老师的,好为人师,习惯不停纠正别人的错误。
后来发现,有很多大人也喜欢这样:
3岁孩子系鞋带,妈妈边看手机边唠叨:“蝴蝶结要绕两圈”;
5岁孩子画太阳,爸爸立刻纠正:“太阳应该是红色的”;
7岁孩子讲故事,爷爷打断道:“这个成语用错了”。
甚至有些大人自己也不知道,却煞有介事地指导,
比如我在广场上就听见一位爷爷教孙子,这旱滑应该如何如何做,但我看不出他自己有这方面的经验。
我们总在说“为孩子好”,却不知不觉成了扼杀生命力的“纠错机器”。
一 过度纠正的三重伤害
越纠正越退缩
不停地纠正,极易让孩子自信心受挫。
就拿孩子初次学系鞋带来说,他们小手忙乱,系得慢且不整齐。
这时,如果我们立刻上前纠正,孩子内心那股 “我能行” 的热情瞬间就会被扑灭。
长此以往,他们每次行动前都会担心犯错被批,渐渐失去尝试新事物的勇气,不敢迈出探索的脚步。
越纠正越叛逆
不停地纠正还会让孩子产生被过度控制的感觉,进而引发抵触情绪。
当孩子兴致勃勃地搭建积木城堡,满心期待按照自己的创意构建梦幻世界,可家长却在一旁不断挑刺,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搭建。
孩子会觉得自己的想法被忽视,内心对家长的指令产生反感,久而久之,亲子关系也会变得紧张,沟通出现障碍。
越纠正越依赖
不停地纠正会严重抑制孩子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导致他们养成依赖他人的习惯。
孩子画画时,本应自由发挥,用色彩和线条表达内心想法,家长却不断纠正颜色不对、形状不标准。
慢慢地,孩子不再敢大胆想象,遇到问题就等着别人给出答案,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探索未知的能力。
二 智慧父母的"四要四不要"
那正确的教育方式该如何呢?
要当“安全网”,不要当“遥控器”
家长要学会克制自己,减少不必要的纠正,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
孩子在花园玩耍,可能会把泥土弄得满身都是,只要在安全范围内,就让他们尽情探索,这是他们亲近自然、发挥想象力的宝贵机会。
要当“放大镜”,不要当“修正带”
在孩子做事情时,多发现优点,多采用正面激励和引导的方式。
孩子主动帮忙洗碗,即便洗得不够干净,先肯定他们的热心,再耐心教他们正确方法。
如此,孩子下次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家务。
要当“脚手架”,不要当“模具”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其实是可以提供帮助的,但要在适当的时候,并且这种帮助只是指点方向,比如建议去查什么资料,推荐学习什么教程。
9岁小宇做火箭模型屡屡失败,父亲没有代劳,而是递上《十万个为什么》。
三周后,孩子捧着歪扭的模型说:“我知道了尾翼要对称才能平衡”。
好的教育不是复制正确答案,而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当“观众席”,不要当“总导演”
要允许孩子在一定范围内犯错,让他们从错误中学习成长。
这里还是引用雷夫的例子吧,虽然中西文化有差异,但也会受启发:
学生四人一组在做火箭,利用分发的维京型火箭、操作指南以及材料进行组装。各组必须精确测量、规划、组装作业成品,才算完成任务。
其中一组虽然做得很认真,却弄错了飞弹部分的配置。来访问的老师当中有几个人频频朝那一组走去,为孩子们示范正确的组装方法。
访客(很小声地说):雷夫,你都不知道啊,他们做错了。
雷夫:我知道啊。
访客:机翼都歪了。
雷夫:是啊,是歪了。
访客:发射架粘得太靠近火箭头了。
雷夫:确实如此。
访客:可是你就眼睁睁地坐在这里?
雷夫:是啊。
访客:他们的火箭会飞不起来呀!
雷夫:一开始会飞不起来……
访客:可是……
雷夫:他们接下来就得找出火箭飞不起来的原因。他们得回到教室自己好好想想。我们的科学家们一天到晚在做的事情不就是这个?
面对孩子的失败或者错误,大人可能会毫不思索地指出来,并理所当然地认为是自己的职责所在,而且越是负责的大人越会是这样。
殊不知,失败也是一种学习,错误也是一种成长。孩子的成长,我们只能让他们自己经历,不能包办。
真正的教育是守望而不是修剪,是点燃而不是灌输。
当我们学会在适当的时候“装聋作哑”,孩子才能听见内心成长的声音。
朋友们,老祖宗早已告诉我们: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让我们适度放手,减少过度干预和纠正,用正确的方式助力孩子成长,让孩子在自由的天空中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收获成长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