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北大突然大扩招,什么信号?
来源:搜狐 发表于2025-03-16 10:01:42 编辑:时寒峰
摘要: 原标题:清华北大突然大扩招,什么信号? 01 在刚刚结束的重磅大会上,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 话音未落,过去几天,多所高校密集

  原标题:清华北大突然大扩招,什么信号?

  01

  在刚刚结束的重磅大会上,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

  话音未落,过去几天,多所高校密集发布扩招消息。

  清华大学率先打响头阵,计划今年增加约150名本科招生名额,着力培养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社会发展需要。

  上海交大宣布今年扩招150名本科生,重点扩大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学等学科领域的招生规模。

  北京大学宣布今年扩招150名本科生,新增计划将重点围绕国家战略急需、基础学科和新兴前沿领域。

  武汉大学宣布进一步扩招本科生,重点面向国家急需的前沿技术和新兴业态。

  中国农大也宣布增加500名本科招生名额,重点面向粮食安全、生物制造、人工智能与装备制造,绿色能源与可持续发展、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等学科。

  这一轮扩招的特点非常鲜明,都是一些头部的顶尖高校,并且扩招的方向都是理工科,特别是主动去对接国家战略急需的新兴领域和基础学科,比如人工智能。

  并且每一个学校的招生规模并不大,像上交清华和北大都是围绕在150个名额。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大新闻,今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将突破1200万,再次刷新历史天花板。

  一边扩招,一边就业难,看似背离,实际隐藏着一个残酷的真相:基础人才供给饱和,但是尖端人才供应仍然不足。

  这轮的扩招主要是围绕着质量的提高以及结构方向上的调整,侧向于是拔尖人才的培养。

  以这些头部高校的办学实力来说,每年增加100多个扩招名额,对于他们的生源质量还是教学水平都不会带来特别大的影响,反倒会起到非常好的资源补充。

  这些只是扩招的头雁。

  按照前两天发改委郑主任的表态,今年高校的重要工作就是推进优质本科的扩容,主要方向在于双一流高校的招生规模。

  去年这一方面已经扩招了1.6万人,今年准备再增加2万人。

  02

  表面上是名校扩招,背后是我国产业政策的深刻调整。

  一直以来,高校扩招在民间被很多人诟病,比如给当下的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

  但是咱也别否认,正是因为高等教育的扩招,我国采用几十年的时间迅速培养了一支庞大且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尤其是精英级的工程师队伍,这些也是我国能成为今天世界头号制造狂魔的基础。

  而当下,我们的发展模式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避免像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掉入所谓所谓中等收入陷阱。

  所以过去十年间,我们的产业结构从资源开采、低附加值、低工资这种苦哈哈的贫苦制造业向高科技和高生产率的新经济转型。

  当产业政策发生转向,与之匹配的人才培养政策自然也需要变化,更加注重研发和基础研究。

  过去十年间,可能是我国史上对高等教育投入最大手笔的阶段。

  外媒有过测算,从2012年到2021年期间,教育部将高等教育支出从 240 亿美元增加到 470 亿美元,很多投资都集中在STEM学科(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

  最直接的效果是产出了一批尖端工程师。

  如今我国大学预计每年将培养超过 77000名 STEM 博士毕业生,是2010年的两倍,也几乎是美国年培养数额的两倍。

  当国家主导的产业政策和人才策略紧密结合,就导致源源不断的人才流向国家战略最急需的方向,也因此宏大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基本全面完成。

  去年年底以来,一些高科技行业迎来批量的爆发,像DS、宇树领衔的杭州六小龙,这些其实都是过去的人才打下的基础。

  就比如说梁文锋的团队里面的大多数人才都是来自于清华北大,他们自身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是这些学校为什么能够培养出如此多对口的人才也值得注意。

  事实上,我国在2017年就制定的“新一代AI发展计划”,这种读起来云山雾罩的规划对普通人来说可能没多大的影响,但是最直接的影响是高校。

  自计划实施之后,像是清华、北大、中山等名校在相关领域的预算分配等方面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而这些高校正是这两年出产AI研究论文成果最多的高校。

  与欧美那种在民营企业里创新的氛围不同,我们已然习惯于在高校和企业联动的产学研融合模式,研究放在高校里,转化放在企业中。

  产业政策与人才培育紧密结合,就能够确保优先行业有足够技能人才。

  03

  日本媒体就特别喜欢研究我国的产业政策和人才政策。

  前段时间,日经在调查中就发现在半导体的电路设计领域,中国正在迅速增强自己的实力。

  全球半导体行业有一个顶级国际会议 ISSCC,也被称为“半导体奥运会”,每年国际上最尖端的技术论文都是最先发表在这里。

  在以前,来自美国的论文篇数遥遥领先。

  但自从23年开始,来自中国的论文数量跃居世界第一,并且在这两年又持续拉大和美国的距离,现在中国的论文占比已经接近40%。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日经认为是得益于中国的人才优势,尤其是北大清华之中,大学基本上已经垄断了收录论文的前三名。

  同时日本还预判,如果按照目前的这种设计领域研究人员群体的雄厚程度,今后中国的这种有实力的芯片企业必然会爆发出更多的惊人成果。

  当然也有人好奇,随着名校对这些重点专业的招生倾斜,会不会导致未来的就业饱和。

  这种顾虑大可不必。

  随着我国ChatGPT时刻的到来,AI开始去融合到各行各业,行业的火热自然会带来更多资金的注入,同时也会引发对更大批量人才的需求。

  就像在前几天杭州的一场招聘会上,100多家企业提供了2200多个岗位,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与人工智能相关,并且待遇都还不错。

  麦肯锡就曾经做过测算,2024年我国的人工智能专业的在校生规模大概只有4万多人,但是未来五年,我国的整个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缺口要达到500万。

  当人才需求亮起红灯,只有顶尖高校提前行动,才能带动高校全链条在相关领域进行人才补充。

  我国的目标不只是跨过当下的产业升级挑战,同时还致力到 2049 年成为科技强国。

投稿邮箱:qingjuedu@163.com
相关推荐
多地推进落实中小学“双休制”,有人心头急有人小欢
多地推进落实中小学“双休制”,有人心头急有人小欢

原标题:多地推进落实中小学双休制,有人心头急有人小欢喜,怎么过才对学生

原创观点22小时前

和学习比起来,孩子的心理健康,最为重要
和学习比起来,孩子的心理健康,最为重要

原标题:和学习比起来,孩子的心理健康,最为重要 自从孩子上小学后,很多

原创观点22小时前

家长会上听到一则消息, 让我有点担忧……
家长会上听到一则消息, 让我有点担忧……

原标题:家长会上听到一则消息, 让我有点担忧 说到底,AI教育革命就像给老师

原创观点22小时前

教育就是,用“摆烂”策略激发内驱力
教育就是,用“摆烂”策略激发内驱力

原标题:教育就是,用摆烂策略激发内驱力 01 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看似反骨的

原创观点22小时前

丘成桐:重要的学问往往涉及交叉学科,数理研究也需
丘成桐:重要的学问往往涉及交叉学科,数理研究也需

原标题:丘成桐:重要的学问往往涉及交叉学科,数理研究也需要从人文学科中

原创观点23小时前

这个办法,可以解决所有的教育焦虑
这个办法,可以解决所有的教育焦虑

原标题:这个办法,可以解决所有的教育焦虑 初中家长呼吁取消中考分流 近年

原创观点2025-03-18 20:15:57

俞敏洪:一个孩子最难越过的坎,不是成绩退步,不是
俞敏洪:一个孩子最难越过的坎,不是成绩退步,不是

原标题:俞敏洪:一个孩子最难越过的坎,不是成绩退步,不是父母离婚,而是

原创观点2025-03-17 15:15:56

项飙:年轻人之丧,暴露了中式教育的短板
项飙:年轻人之丧,暴露了中式教育的短板

原标题:项飙:年轻人之丧,暴露了中式教育的短板 01 年轻人之丧:中国式教

原创观点2025-03-17 15:14:09

文科生有什么用
文科生有什么用

原标题:文科生有什么用 最近,我朋友圈里很多淮南籍朋友都很开心,热烈地

原创观点2025-03-17 15:07:30

清华北大突然大扩招,什么信号?
清华北大突然大扩招,什么信号?

原标题:清华北大突然大扩招,什么信号? 01 在刚刚结束的重磅大会上,报告

原创观点2025-03-16 10: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