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一号难求,厌学的孩子越来越多,父母怎么办? 前几天,看北京卫视的新闻,说是北京儿童医院拒绝上学门诊前来就诊的孩子
原标题: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一号难求,厌学的孩子越来越多,父母怎么办?
前几天,看北京卫视的新闻,说是北京儿童医院“拒绝上学”门诊前来就诊的孩子挺多的,以初三和高一的孩子最多。
作为两个孩子的家长,看后真是心戚戚然也——
看看周围亲戚朋友的孩子,还有网上的消息,发现不去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多。
以前,多数是高中的孩子,如今初中的也不少,大家都有点见怪不怪了。
前几天,同事家上初中已经躺平几个月的儿子,因为父母强行收掉手机,竟然绝食了一周,后来晕厥了,父母不得已送到了医院抢救。回家后,再也不敢收手机、催上学了。
唉,北京儿童医院只是一个缩影吧,实际上,很多地方精神卫生中心的青少年精神科也是一号难求。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精神心理科的月门诊量超过4200人次。
这几年,厌学的孩子越来越低龄化,听说有小学的孩子也在家躺平了。
我也接触过不少在家躺平的孩子,每每看到这些或迷茫或痛苦的孩子,看到无助的父母们,我的心都会莫名其妙很痛!
孩子天性是追求优越感的,是爱学习的,为什么在上学的过程中,这么多孩子找不到上学的理由、找不到学习的动力?
到底是哪个地方不对劲了?
任哪一个父母,都很难接受拥有一个不上学的孩子。
我们那代人,不管是父母的教育还是我们自身的经历,都是认为:好好学习就能有稳定的工作、较高的社会地位。
但是,这一切,貌似放在我们的孩子这一代行不通了。
我能感觉到,以我们成长的经验和认知来教育现在的孩子感觉明显不够,我们必须要改变某些认知、某些思维模式。但具体是什么,老感觉在不停地摸索之中,没有确切的答案。
这些跟我们完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极大地挑战着我们为人父母的能力。
孩子上小学时,基本能够听从父母和学校的安排。
那些对孩子怀着高期望值的父母,尚可控制孩子的学习进度,给孩子安排各种辅导班、兴趣班,各种卷起来。
但孩子上了初中,课程难度增加,科目增多,若是孩子智商不高,又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其实要面临很大的困难。
多数家长看到的是表面:孩子成绩下降了、痴迷手机了,看不到孩子真正遇到的困难。孩子自己可能也意识不到。
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波动大,又从网络上接触各种信息太多,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若是没有热爱和目标,净剩了迷茫,哪能不逃避呢?所以躺平了、厌学了。
即使孩子能够拼命使劲撑,总有一天会撑不住,有一部分会直接破罐子破摔,有的会慢慢抑郁、焦虑,结局都是无法上学。
只有那些心里有爱、眼里有光、智力尚足的孩子,才能在学习文化知识中找到前进的动力,在学习和自我当中找到平衡。
有人说:现在的学校,正在批量制造精神病。
一位挺有名的博主讲,他在北京做青少年心理咨询的朋友认为:当下的环境,正在合力将一群正常、健康的孩子,逼成精神病。
是的,时代变了,环境变了,学校还是沿用几十年前的教育方式。
学校教育和真实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同程度的脱节。
说到如今教育之内卷,不得不提到课外辅导机构。作为家长,我认为他们是内卷教育下推波助澜的一大因素。
前段时间,一个在我们小区附近新开的连锁课外阅读机构,对我进行了猛烈的推销。我实在坚持不住,答应了带着儿子去参加她们的试听课,我也跟着一起听了。
说实话,这个阅读课表面看起来很不错:老师年轻有活力,课程内容丰富,孩子试听了两节课总共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快知道了一些看起来很高大上的知识,比如诺贝尔奖的来历、文学奖的女性作家有哪些等等。
但那是怎么学到的呢?是老师努力调动活跃的课堂气氛、使用积分奖励牌、高强度的给孩子灌输进去的。
真的,尽管当时看到孩子积极举手抢答的情景很欣慰,看到孩子一个晚上学到那么多么平时接触不到的知识感到非常满足,但事后回想一下,感觉真的就是在“硬灌”给孩子知识。
我经过慎重权衡,决定不报名。想不报名也不那么简单,销售还是会各种找你做工作,但凡我态度有点松动,可能就会她们制造的焦虑情绪给感染了。
我虽然也希望孩子将来很优秀,但我更希望地是让他保有对学习的热情和渴望,而不是通过“硬灌”的方式来让他获得知识。小学学得再优秀,若到初中躺平了,都是白费。
有些学校一年级的孩子作业就要到10:00;很多孩子从早到晚只有学习作业,毫无玩耍快乐可言。
内卷严重至极!家长们也在卷与躺平间反复纠结。
越来越内卷的社会大环境,焦虑不堪的父母,压到孩子身上,就是难以承受的重压。
我们这些孩子尚小的父母,看着这些痛心的现状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既害怕自己的孩子将来的某天会厌学,也害怕自己做不好父母这个角色。
想来想去,唯有不断地成长:
打破保守的思维模式,建立开放的心态;
尽量多学点心理学知识,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
努力跟随孩子成长的脚步,做成长型父母;
做好自己,淡定平和对待孩子出现的所有困难和问题;
以淡定的心态对待孩子,要求他有良好的品质,而不是成绩;要求他有负责的态度,而不是满分的试卷.......
孩子的成绩单固然重要,却并非其人生的全部。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是终生学习的能力,是对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是感知幸福的能力……
感谢您读到最后!点个“赞”,并“分享”给更多的人看——
婉秋聊育儿,爱学习、爱思考的俩娃妈妈,欢迎关注,一起吐槽养娃的鸡飞狗跳,分享养娃的的幸福快乐,总结养娃的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