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带父母, 聚餐躲人后:沉默一代的大学生面临“社会化危机”
来源:搜狐 发表于2025-02-10 18:49:58 编辑:时寒峰
摘要: 原标题:面试带父母, 聚餐躲人后:沉默一代的大学生面临社会化危机 越来越多用人单位发现,很多大学生正展现出令人担忧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

  原标题:面试带父母, 聚餐躲人后:沉默一代的大学生面临“社会化危机”

  越来越多用人单位发现,很多大学生正展现出令人担忧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

  他们未能在大学四年里,完成“社会化的过渡和适应”,成了与社会脱节的人。教育体制的单一化,成长过程中的“完美养育”,正剥夺了他们本该有的自主性。

  作者:立正妈妈,蓝橡树专栏作者。国家人社部高级儿童情商管理指导顾问,中国图书馆学会 儿童阅读推广人。

  都说新年是块照妖镜,会扒出很多平日里被掩盖的问题。

  许多“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子,在这种时刻就被群嘲为新型“哑巴”。

  看似团圆融洽的亲朋好友聚餐的饭桌上,低头扒饭、不断滑动手机屏幕的大学生,面对三姑六婆的嘘寒问暖,叔伯舅公的滔滔不绝,要么一脸茫然,不知所措,要么冷言冷语,惜字如金。

  一米六七八的大个子,却仍像个小孩,习惯性躲在父母身后,等着他们帮忙夹菜,应付旁人提问,照料各种细节,而自己置身事外,在热闹的饭局中显得格格不入。

  大学生们作为长辈口中“全村的希望”,如今只懂“书理”,不懂“人理”,难怪背地里总被吐槽“书越读,人越呆”。

  高等教育的学术象牙塔与社会大学堂的断层,让不少大学生沦为“理论上的巨人,实践中的哑巴”。写得了论文,说不好话;解得了高数,算不清生活开支;答得了阅读理解,却读不懂人心。最擅长的就是躲在父母身后,等着他们出面“回答”生活给出的重重难题。

  看似举全家之力,轰轰烈烈进行的鸡娃教育,结果却批量生产出越来越多沉默的“失语者”。

  心理上难以断奶,思想上故步自封,行动上适应不了社会,最终活成了社会化失败的“巨婴”。

  社会化失败的应届生,

  背后是大包大揽的父母

  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吐槽,这几年“社会化失败的应届生”与日俱增。

  所谓社会化(Socialization),就是个人顺利联结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指的是个人通过学习和接受他所成长的社会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化程度高的人,能够在人际关系、职场竞争、商业往来等场景中迅速判断形势,明确自己的定位并作出相应的反馈。

  大学生走出象牙塔,运用所学技能,胜任工作岗位的任务,顺利扮演各种社会角色,实现个人价值,就是社会化的联结成功。

  学生迈入社会,最显著标志就是找工作。

  但近些年,“一个青涩的年轻人搭配一到两个焦急的家长,逡巡在招聘会的海洋”。这样的场景却在频繁出现。

  有HR吐槽,“应届生带着父母面试,父母巴拉巴拉讲个不停,本人却没说多少。”

  登记、排队、递简历,都是父母代劳,孩子在旁默不作声。甚至到了签订劳动合同时,也是戴着老花眼镜的父母逐句研读完条款,孩子只负责最后签个名。

  当面试官问起父母为什么陪孩子来面试,得到的答案几乎都是“放心不下”。

  “家长陪聘”的大学毕业生在人才市场越来越普遍,但绝大部分的用人单位均表示,家长的热心实际上是在给孩子求职“帮倒忙”。

  因为从职场角度来看,除去求职者学历、专业技能、工作经验外,独立能力、沟通能力、主动性,都是用人单位要考量个人素质的重要标准。

  “大学毕业走向社会的人了,连应聘都还要家长陪伴,以后怎么放心把工作交给他(她)单独处理?没断奶的孩子,哪个企业敢用?”

  应聘,原本是代表孩子走出封闭的校园生活,进入更广阔的天地尝试独立面对人生的第一站。但毛毛虫蜕变的步骤,因为父母的越俎代庖,蝴蝶无法破茧而出,反而作茧自缚,社会化失败。

  即便是进入职场,这些从未独当一面的孩子,也会因为各种原因无法适应职场,而困难重重。

  从小在众星捧月中长大的“小皇帝”、“小公主”,面对领导的训斥,可能委屈比天大,随时撂担子不干了;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职场莽撞人”,个体意识强烈,情商欠费,跟同事客户相处也充满火药味;“理论课一节没少,技能课纸上谈兵”的学霸,专业知识背起来头头是道,实操起来却频繁出错;心比天高,却高不成低不就,微薄的工资甚至连养活自己都困难……

  这些嘴上喊着“反职场PUA”、“拒绝画饼学”的00后,个性强烈,却也吃不了苦,受不了委屈,还没来得及“整顿职场”,就先被“职场”拒之门外了。

  带着满腹诗书的知识智慧走出学堂,却欠缺了应对人生百态的生活智慧。

  于是,在光怪陆离的现实拷打中,越活越无力,越活越“失语”。

  学生之错,父母之缺,社会之责?

  去年,一条令人咋舌的新闻就曾刷爆了网络:

  一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去参加面试,面试官仅仅只是询问了一些常规问题,比如 “对这个岗位的理解”“自己具备哪些优势”。可谁能想到,这些再正常不过的问题,却让这位大学生瞬间崩溃,当场嚎啕大哭。

  类似的职场 “脆皮” 现象,还体现在职场适应困难、扛不住工作压力、心理承受力脆弱、人际交往能力薄弱等,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招架不住,一击即碎。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社会化,不仅仅是社交,它是一种脱离学生思维,逐步拥有独立生存于世间能力的进程。

  如今大学生社会化失败常见的现象,绝非一朝一夕形成。其背后是教育体系、家庭环境和个人成长等多方面的因素相互交织。既是教训,也是警醒。

  1、教育体系的单一

  我们的许多孩子,从小只会当“学习专业户”,为了考试而学,就像个没有感情的 “考试机器”,缺乏实践锻炼和社会经验的积累。

  而中国的应试教育,长期以来就像个 “偏科生”,只看重成绩,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严重忽视。

  到了大学,课程设置和社会需求更是 “牛头不对马嘴”,比如一些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仍然在教授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编程语言和技术,而对于当下热门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知识却涉及甚少。

  学的东西到了工作中根本用不上,也难怪大学生毕业后,一进入社会就一脸懵。

  2、过度养育的剥夺

  而从小事无巨细,事事包办的家长,对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的关怀,不仅剥夺了孩子锻炼和成长的机会,也削弱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心理韧性。

  许多孩子,在进入大学后,连最简单的洗衣服、整理内务都不会,更不用说独立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了。

  他们就像被精心呵护的盆景,一旦离开熟悉的成长环境,就无所适从,面对社会的风吹雨打,脆弱不堪,一击就倒。

  3、个人成长的缺失

  还有部分大学生,当从高压的十年寒窗,进入到自由松散的大学环境,很多孩子就控制不住,自我放纵。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短视频中无法自拔,热衷于虚拟世界中寻找成就感和满足感,却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

  白白错过了大学时光锻炼自己、提升能力的黄金时期,等进入社会,自然就像 “菜鸟” 一样处处碰壁。

  多方协同,

  帮助“潜力股”成功“变现”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张天雪教授曾说过——

  “人的‘社会化’是从自然走向自在、自知、自我,再经过自私到自立、自强、自为、自由的过程。”

  这个看似简单的词汇,却承载着个体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全部过程。

  它意味着大学生通过学习社会规范,适应社会环境,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价值。

  社会化从来都不是从踏入社会的那一刻开始训练,而是需要长时间沉浸在一个稳定的高度社会化环境中模仿、学习、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想要给孩子更多适应社会化的锻炼,让他们成为“钢铁侠”而非“瓷娃娃”,我们可以在现实养育中,提供更多的环境和空间,让他们有增值自我,锤炼自身的机会:

  1、提供多元化的社交环境

  知识的课堂不仅仅来自课本,更来自社会的锤炼。

  父母可以为孩子创造多元化的社交环境,让孩子从小接触不同的人群,学会如何与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相处,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

  并且支持孩子多参加社交活动,像朋友聚会、兴趣小组、志愿者服务等,或者利用课余时间去实习、兼职,提前感受职场的 “水深火热”,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社交能力,了解社会的运作方式,积累生活经验。

  同时,父母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社交圈,为孩子树立榜样,让孩子观察和学习如何与人交往。

  研究表明,那些在初高中时期就开始大量实践并初窥社会门道的孩子,往往在进入大学或社会后,能够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2、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别直接 “喂饭”,要引导他们自己思考解决办法。比如孩子选兴趣班,让他们自己去了解课程内容和时间安排,自己拿主意,别总是家长一手包办。你放手得越多,孩子越能长大。

  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是为孩子未来在社会中独立生存打下基础,同时诸多的实践也能让孩子提前接触社会,提高自己的社会化程度,进入职场后就不会像个 “小白” 一样手足无措,而是更淡定从容。

  3、多方协同育人

  孩子的社会化锻炼,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的事。

  教育部门、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例如,教育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学校和家庭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实践机会;家庭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社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空间。

  大学生社会化困境的解决需要教育全方位的改进。

  只有通过教育体系的改革、学校教育的优化、家庭教育的转变,多方协同育人,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心理韧性和职业素养的大学生让他们在未来的职场和社会中能够从容应对各种挑战,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常言道,少年强则国强。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的成长与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

  如何帮助这些“潜力股”成功“变现”,成为有思想有担当有能力的新一代,是全民的课题,路漫漫其修远兮,需一起努力。

投稿邮箱:qingjuedu@163.com
相关推荐
“养废”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其实很简单,一直跟他较劲
“养废”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其实很简单,一直跟他较劲

原标题:养废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其实很简单,一直跟他较劲,就够了 在知乎平

原创观点1分钟前

全球登顶!《哪吒2》中的三个爸爸, 谁才是“父爱天花
全球登顶!《哪吒2》中的三个爸爸, 谁才是“父爱天花

原标题:全球登顶!《哪吒2》中的三个爸爸, 谁才是父爱天花板? 据灯塔专业

原创观点1分钟前

“返聘”打工人自述:被辞退,让我身价大涨
“返聘”打工人自述:被辞退,让我身价大涨

原标题:返聘打工人自述:被辞退,让我身价大涨 不用考虑到周末,我现在就

原创观点5分钟前

面试带父母, 聚餐躲人后:沉默一代的大学生面临“社
面试带父母, 聚餐躲人后:沉默一代的大学生面临“社

原标题:面试带父母, 聚餐躲人后:沉默一代的大学生面临社会化危机 越来越多

原创观点6分钟前

高考地理:模拟题及真题是怎样考辐射概念的?
高考地理:模拟题及真题是怎样考辐射概念的?

原标题:高考地理:模拟题及真题是怎样考辐射概念的? 一、(2024广东佛山一

原创观点2025-02-08 10:20:48

在北京买房,我舍弃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学区
在北京买房,我舍弃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学区

原标题:在北京买房,我舍弃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学区 01 刷到上个月北京房产的

原创观点2025-02-08 10:14:52

高校专业“大洗牌”的背后逻辑
高校专业“大洗牌”的背后逻辑

原标题:高校专业大洗牌的背后逻辑 编者按:在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变革的当下

原创观点2025-02-08 10:14:09

就业率100%,这个新专业风口在10年后
就业率100%,这个新专业风口在10年后

原标题:就业率100%,这个新专业风口在10年后 实际上,养老相关专业的正面宣

原创观点2025-02-08 10:13:29

如何判断自家孩子是否有数学天赋?这个答案有点出人
如何判断自家孩子是否有数学天赋?这个答案有点出人

原标题:如何判断自家孩子是否有数学天赋?这个答案有点出人意料 作为家长

原创观点2025-02-07 20:06:41

面对青春期孩子,家长的适当示弱并不意味着软弱
面对青春期孩子,家长的适当示弱并不意味着软弱

原标题:面对青春期孩子,家长的适当示弱并不意味着软弱 当我们谈到孩子的

原创观点2025-02-07 20: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