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 金立标:AI赋能未来传媒高等教育 看点:由搜狐网、搜狐教育主办的2024搜狐教育年度盛典于12月26日在北京举办,本次盛典以教育,看见更大的世
原标题: 金立标:AI赋能未来传媒高等教育
看点:由搜狐网、搜狐教育主办的“2024搜狐教育年度盛典”于12月26日在北京举办,本次盛典以“教育,看见更大的世界”为主题,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权威专家、知名学校校长、跨界名人等,共同聚焦教育政策、学校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师成长等话题并展开分享,为打造更健康高效的教育模式,重塑良好的教育生态贡献智慧。
盛典期间,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金立标发表了《AI赋能未来传媒高等教育》主题演讲。
金立标认为,AI对传媒带来的影响是 的,如果不主动求变就被灭顶,如果主动求变,主动去改革和变革就会冲顶,这是整个传媒大学教育里面正在变革的问题。
金立标表示,应对目前传媒领域AI的发展,我们需要培养传媒素养和AI技能交叉符合型个性化人才。既具备传媒领域的基本知识、专门知识、传媒素养,还要具备AI知识和AI技能的交叉复合型人才。
以下为金立标演讲全文:
首先,给大家分享整个媒体传播领域的发展历程。纵观人类历史,大概经历5次媒体传播革命,每次传播革命都为人类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开拓了新的空间。从10万年前开始,第一次传播革命从语言开始,10万年前人类的远祖开始说话,第一次语言传播时代。第二次公元前3500年左右,文字发明,进入到熟悉传播的时代。第三次,唐朝初期,公元8世纪左右,中国人发明印刷术,进入到印刷传播时代。第四次是19世纪中叶,1946年左右发明电报、电话,进入广播时代和电视时代。20世纪中叶,计算机互联网的诞生,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互动传播时代。随着现在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和快速发展,确实给我们的媒体革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我们认为目前进入智能的传播时代,或者智能视听的传播时代。
关于目前来讲,大概统计了数据,今天中国视听新媒体的发展报告。短视频用户10.53亿人,占网民96%,网络主要用户8.16亿人,占网民整体74.7%。廖书记讲过,视听中国的中国时代,都和视听密切相关。同样,人工智能也促生视听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快速的发展。
这几年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包括虚拟现实、虚拟制作,以及短视频、短剧、微短剧,都成为大家目前关注的。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在关注目前短视频、生成式视频对教育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目前来讲,人工智能确实对传媒行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我从两个方面来给大家分析目前从主流媒体和自媒体两个领域造成的影响是如何产生的。传统的媒体在进行生产的时候,主流媒体基本上遵循线性时间进行制播,整个媒体内容生产。策、采、编、审、播、存、传,生产节目之后首先进行节目的策划,再进行信息采集,记者进行现场采访和摄像,采完之后进行编辑,编辑之后进行内容审核,审核之后进行播出,再进行转播。它所存在的问题,资源消耗较大,制作门槛高,而且在节目内容制作生成的时候有一定的主观性,创新难度较大。目前随着人工智能的出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我们希望能够出现无人干预、高效量产的内容生产,智能拍摄、智能创作。另外,可以进行超乎想象的自主创作的内容生产。
举个例子,主流媒体里面,包括电视台进行节目生成的时候,以演播室为例,在内容生成时,基于目前的语言大模型,ChatGPT的发展对我们进行节目策划的时候,通过人工智能生成脚本进行节目策略。另外,通过视觉大模型技术视频生成,包括短视频,包括数字人虚拟主播,表情、语音、数字人形体和姿态都可以通过AI的方式助力视频生成,助力数字人的生成,包括虚拟制片。二次创作中,包括视频剪辑一次成片,所有内容完全可以通过AI在内容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流程里面,都可以通过AI进行实现。我们还在继续研究,包括智能拍摄和智能导播,目前我们在拍摄节目的时候,我们的摄像机通过人抗着去拍摄,未来我们的相机完全可以像机器人一样,自己去进行拍摄,拍摄之后通过AI人工智能的方式进行节目的一次性成片,进行节目的编辑,进行节目的导播,大大节省人力。大家肯定会对人工产生极端的影响,包括就业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未来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所有的技术都可以被AI进行取代。
除了主流媒体之外,目前人工智能对自媒体也产生着很大的挑战。尤其是这两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横空出世,ChatGPT、Sora,这些大模型的出现对目前广告的制作,动画的制作、音乐生成,现在很多的大模型都可以实现这些功能,包括AI新闻、AI虚拟主播,包括编程,技术人员在进行编程的时候,完全也可以用AI进行替代。目前来讲,AI领域如何进行发展,面临很大的挑战。
从传媒行业来讲,媒体生产深度伪造,目前所有的图像和视频完全可以AI的方式进行AI换脸,AI声音合成、表情合成,都可以变成假的甚至伪造。虚假信息如果在网络上进行治理,大模型在这些内容生成的时候还存在些偏见,有些意识形态在里面,我们如何进行意识形态,以及主流价值观,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现在有些单位,保证我们学校在做主流价值观的大模型,如何让我们生成的内容符合我们的意识形态,符合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再做媒体内容生成的时候,通过头条推荐给你的时候,希望能够加滤播器,生成和推荐的内容符合主流价值观,传播的时候效果如何,如何能控制它的传播,精准的达到我们想达到的传播效果,这都是目前传媒行业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于传媒行业的变革,带来教育所要考虑的问题。人工智能对传媒行业带来很大的冲击,传媒行业所需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人也发生了变革。传统培养的在现有的行业里面不再需要,有些岗位甚至取消。举个例子,动画领域有原画师,很多海归毕业后从事此行业,很多动画公司总监的岗位也都是原画师,但从去年开始,很多动画公司这些岗位都取消,我们未来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符合传媒行业所需要的人,我们如何去培养?我们的新闻生产、视频编辑、音乐制作、视频生成、广告,完全可以AI实现,孩子到传媒大学应该学什么?我们的传媒教育它的培养体系、教学方式、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到底如何去进行重构,去进行改革,这是我们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
下面和大家分享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思考,做了简单的实践。
在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如何转变。今年3月份的时候,教育部出台文件,《人工智能引领高等教育数字化的创新发展》,文件当中专门提到高等教育有五个转变,一个不变。五个转变是培养重心,从学知识向强能力转变;专业结构从被动调整向主动升级转变;教学模式从师生交互向师、生、机进行转变;学习范式从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评价方式从结果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
重点和大家分享两个,一是能力。强能力到底强哪方面的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大学课堂里面大家网上经常看到各种照片,就是抬头率的问题,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在下面无动于衷,这是在高校课堂里面常见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老师不在互动吗,也在互动,互动的时候请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学生根本没有听,到底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讲之前的时候,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不开口,你就不知道知识在哪里,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老师,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现在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太多,各种录课,各种网络平台,甚至国外的教学视频,所有的学生都可以从网上学到。我也跟学生沟通和交流,为什么抬头率有这样的问题,大家都不抬头,有人在拿手机,有人在干别的。学生说老师在跟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时候,能力方面如何体现出来,如何挖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主要是通过实践来解决。我们所有的课程进行改革,强实践,我们经常讲宽口径、厚基础、重特色、强实践,真正的实践如何体现出来,这是我们需要后面考虑的。我们发现在课堂上讲课的学生抬头率不高,但一旦进入到实验室里面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非常想动手去做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做自己喜欢的实验。
二是从师生交互到师、生、机的转变。这是解决目前如果实现抬头率,向师、生、机,不仅仅是老师和学生,还有机器,通过AI助教、AI伴学的方式实现师、生、机的转变,这是目前在进行教育模式转变的时候,重点要考虑的问题。
再就是结果评价,又叫多元评价,目前是以分数为主,实际很多过程性评价可能都需要考虑到人才培养。再就是AI助教、AI伴学,也是培养过程当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我们的智能传媒教育体系到底如何进行构建?基本上按照这样的思路,以“AI+”和“+AI”为双主线。有的专业需要+AI,比如动画、音乐、广告、艺术创作的时候,需要“+AI”的手段进行辅助。通信专业、计算机专业需要“AI+”,加创作、加人文、加社科,这两条主线进行交叉融合。通过这种交叉融合的方式,实现专业的升级,我们培养方案的升级。全面构建学科、专业、知识、育人和科研体系。
最后传媒大学来讲,廖书记提出来四句话,因广播而起、因电视而兴,因网络而盛,因AI而强。最开始培养广播人员,后来转到电视领域,包括超高清、4K、8K,后来到互联网时代叫因网络而盛,AI出现后,廖书记提出要么灭顶,要么冲顶,确实AI对传媒带来的影响是 的,如果不主动求变就被灭顶,如果主动求变,主动去改革和变革就会冲顶,这是整个传媒大学教育里面正在变革的问题。
回到刚才的问题,如何应对目前传媒领域AI的发展,我们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传媒素养和AI技能交叉符合型个性化人才。既具备传媒领域的基本知识、专门知识、传媒素养,还要具备AI知识和AI技能,交叉复合型人才,而且个性化,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AI伴学和AI助教推动个性化学习。在实现的时候,首先进行学科的重构、学科专业的变革;另外是教师素养也提出很大的挑战。原来的时候老师只是在课堂上讲授,AI来了之后老师怎么办?首先从心态上要积极拥抱AI技术,理解AI它对我们的教育,对我们的传媒领域所带来的挑战,理解它的内涵。因为我们也学习AI的知识,要掌握AI的方法。我们很多的艺术领域、创作领域的老师掌握AI的方法确实很难,但我们不是去掌握AI技术,我们主要掌握AI工具,具备与AI共融共创的能力。提出“人机共育”,老师和机器,和AI共同给予我们的学生。推动产教融合,在教育行业和传媒领域之间进行协同融合和共同发展。
目前我们构建课程体系的时候,提出一种方案叫传媒特色AI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我们目前考虑两个特点,一是普遍性;二是特殊性。所谓的普遍就是所有专业都+AI,打造“1+3+X”,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所有课程加AI智能导论,艺术类人文学AI思维,再加3门AI领域的基础课程,每个专业根据自己的方向和特色再现选若干门自己领域的特色课程。所谓特殊性,受AI影响冲击特别大的专业,或者和AI结合比较密切的要进行专业重构,打破原来的专业模式、方法、体系,重构新的模式和体系,结合我们的行业需求,结合前沿方向,结合我们的传媒特色来进行打造。
目前开展人工智能通识课《AI思维》,这门课面向全校所有非理工类的学生开展,理工的学生是学人工智能导论;非理工的学生,学艺术、文科和创作,入学的第二年学《AI思维》,全校4000多个学生分几十个班共同教授这门课程。开展的时候进行探索,首先进行项目制学习,想让文科的学生学习AI技术确实很难,我们的目标是学AI工具,并且结合他自己的专业特色,用AI工具创作适合他自己领域的作品。比如学艺术、搞动画,通过AI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学习,给你项目去完成就可以,而且通过AI智能体的方法,AI工具和AI助教进行结合,进行沟通和交流,来达到所学的主要目的。这门课是今年刚开展的,在全校的学生受到很大的欢迎,首先刚入学对AI创作、AI思维有初步的了解。
这是大概的过程,通过案例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再设置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任务,以应用为导向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喜欢去学习。
实践方面,构建人工智能智能传媒领域的实验体系,有两个关键词,一是通用;二是基础。通用是面向所有的学生,它是交叉融合的,即便是艺术类的学生,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AI的实验。基础实验室,它不是前沿实验室,面向AI的基础内容进行实践的操作。当然我们还有AI前沿实验室,面向未来媒体全流程的实验室,从策划到创作、到编辑、到最终的实验室,前沿的实验室来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
AI助教和伴学体系,目前开发AI助教、AI辅导员、AI教务员,包括学生画像。刚才彭凯平老师讲到心理辅导,AI辅导员结合心理大模型,学生平时在自己宿舍里面,在自己业余生活的时候,完全可以通过AI辅导员进行心理的辅导,类似于彭老师讲的谈心机器人,它是小程序,学生拿着手机可以进行心理的沟通,比如这次成绩没有考好怎么办,它会给你心里疏导的方式和方法。所有学生后台都有基础的数据,可以给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推荐。
科研角度,面向传统的主流媒体,以及自媒体,整个科研范式发生很大的变化,我们从内容生产,从智能拍摄开始,摄像机的采集完全是AI,包括导播,原来的导播通过导演喊,现在完全通过AI的方法来实现,也可以进行智能剪辑一键成片,AI完全可以实现。最后可以借助视觉大模型、语言大模型,实现所有虚拟人物、虚拟背景、虚拟视频的生成和制作。另外,可以通过智审实现内容的合法可控,以及价值观方面的审核。
在进行媒体内容生产的时候,我们聚焦两方面,内容方面,通过AI生成的内容是能达到入脑入心,实现科学和艺术的融合,让我们的听众和观众对于生成的内容能够看得懂,愿意看、喜欢看。渠道方面,希望技术与传播融合,能够实现有效触达,最终的目标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目前在研究,短视频大家都很关注,短剧都很关注,到底什么样的短视频具有很好的传播效果,这是目前研究团队正在考虑的问题。另外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区域到底喜欢什么样的短视频,我们通过脑电来对国外的留学生进行脑电的测试,他在看不同视频的时候,他的脑电波大概是什么样的变化,来分析不同受众对不同短视频,他的感受是不同的。
面向未来,AI将会极大的重构媒体内容、视听内容的生产。之前我们所有内容生产是以成片为导向,面向未来以视听感知为导向。它有几个特点,包括虚实融合,未来是两个世界,一是自然人的时间;二是机器人的世界,如何在这两个世界里面实现我们的内容生产、内容沟通和内容的交流。包括认知可控,我们在进行的工作叫认知可控的内容生产,我希望我生成的内容能够达到符合你的认知,符合你的领域,符合你的喜欢度,叫认知可控的内容生产。
最后,一句话总结,传媒教育的AI革新之旅,从此刻,向未来。人工+智能有两个阶段,一是大人工加小智能,目前AI还是起到辅助手段。面向未来,智能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来驱动我们的教育从传统的高等教育向未来:的高等教育进行跨越,传统的传媒教育向智能传媒教育进行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