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岳欢:远渡重洋上水硕,不如三本和专科 泰国易三仓大学教育管理与领导力专业,菲律宾亚当森大学体育运动专业,韩国全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原标题:岳欢:“远渡重洋上水硕,不如三本和专科”
“泰国易三仓大学教育管理与领导力专业”,“菲律宾亚当森大学体育运动专业”,“韩国全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这些看起来有些陌生的学校和专业,近日出现在太原某学校官网发布的今年事业编公告上。根据岗位需求表的要求,本次博士研究生引进人数为10人,不限专业,年龄在40周岁及以下即可。
接着,就有了文章开头几乎清一水的东南亚大学专业列表,也再度引发大众对“水硕水博”问题的讨伐。
太原幼专2024年第二批事业编博士研究生公示名单引发争议。
其实东南亚“水硕水博”的争议这几年一直都有。2022年,湖南本科院校邵阳学院就曾花费1800万人民币引进23名博士,均毕业于菲律宾亚当森大学,其中22人之前已经是邵阳学院的教职工。
换言之,就是让本校的老师出国读个博士文凭后再重新引进,被网友戏称为“出口转内销”。
送本校老师去海外镀金后,再以高薪引进的这种做法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和不忿,因为这是对国家经费和教育资源的滥用和浪费。然而,这只是“水硕水博”市场的冰山一角。
东南亚早已成为留学赛道的“新贵”
近几年,“就近留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尤其是新冠疫情后,人们的避险意识普遍上升。对于硕博的留学国家选择,也更偏向于离家乡更近的国家,如中、西部地区选择东南亚留学的人会比较多,而东、北部地区选择日韩留学的则会多一些。
从留学人数来看,欧美加澳仍然是大热门,根据《2023-2024年中国留学发展报告蓝皮书》显示,2021年各国的中国留学生人数当中,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稳居前四,而美国以295398人遥遥领先。
2021年中国学生海外留学前20大目的地《2023-2024年中国留学发展报告蓝皮书》
自2009年起,中国已经连续15年成为美国第一大国际学生来源国。然而,受到新冠疫情以及中美关系恶化的影响,中国留美人数近几年呈现明显下降趋势。2021年至2022年赴美留学人数稳定在29万人左右,与留学人数达到顶峰的2019年相比,2022年中国赴美留学人数下降大约8万人。
2000/01学年至2022/23学年中国、日本与印度在美留学人数变化 全球化智库(CCG)
相比之下,“高性价比+短通勤”的东南亚国家,不仅可以满足普通家庭的留学梦,孩子逢年过节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谓一举两得。在2021年留学生数量统计中,马来西亚以38714人排名第七,泰国则以15458人位于第十一位,留学热度已然超过许多欧洲国家。
由于东南亚“水硕水博”问题近年来愈发猖獗,导致东南亚留学生被标签化、污名化,这其实大可不必。东南亚头部院校在全球排名中也是名列前茅的,如新加坡国立大学(第八名)、南洋理工大学(第十五名)、马来亚大学(第六十名)等等,这些院校早已是东南亚本硕留学以及博士交换的热选。
笔者同身边的朋友交流后发现,在STEM留学领域(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相关专业)被美国卡脖子的大环境下,许多理工类硕博都将新加坡或马来西亚作为下一站(语言和距离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新马泰学校多采取双语教育,并且和欧美高校有许多合作项目,因此去欧美交换并获得双文凭也是东南亚留学的吸引力之一。另一方面,许多留学生都希望通过留学东南亚实现诸如中英泰、中英越、中英马等多语种优势。
其次,相较于欧美加澳,东南亚留学的性价比更高。这部分体现在学费、食宿以及日常开销上。“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学费不太一样,但公立学校每学期的学费大概在两万到四万人民币不等”,一名马来西亚留学生在与笔者的交流中回答道。
“总体来说,马来西亚留学一年的开销大概在10万到15万左右,当然个人消费习惯不同,开销也就因人而异了”。
通过上图可以做一个大概的参考,新加坡的留学费用大概在英国的一半左右,而马来西亚和泰国的费用则更加便宜,这也的确符合受访者的描述。所以很明显,东南亚留学主打一个经济实惠,同样的价格放到欧美,可能就只能付个学费了。
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东南亚的华人社区环境。“当地的华人特别多,有的是很早侨居过来的,有的是现在在那边发展的。至少去那边生活学习不太需要担心语言问题,因为大部分人都会英语和中文”,受访人这么说道。语言障碍是许多留学生的噩梦,但像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天然就消除了这层隔膜,这也是东南亚留学备受青睐的原因。
“水硕水博”为何横行?
随着“海归”人数的不断上升,其含金量也在逐年下降。曾经人人讨伐“国外的月亮就是圆”,如今已经变成“知水读水”,成为“海归废物”的自嘲。以前留学更像是一次投资,许多家庭都希望通过留学赛道“另辟蹊径”,提升学历并开阔视野,从而达到“曲线救国”的目的。
但今天的留学更像是一门生意,主打一个买卖双赢。
对于东南亚国家而言,吸引中国留学生,能够为学校提供生源和资金支持。尤其当前新马泰等多个东南亚国家都已经或即将迈入老龄化社会,高校常常出现招不满的情况。
以泰国为例,许多泰国高校都面临生源匮乏、行将倒闭的局面。据泰国新闻报道,一些泰国高校即使组织五轮招生,仍然无法招满学生。因此庞大的中国留学市场成为了泰国高校破局的关键,许多泰国大学靠积极招收中国学生才得以继续存在,甚至一些学校的中国留学生占学生总数的一半。
除此之外,把中国学生留在本国还能够为国家、社会储备全球性人才,以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国际知名度。如新加坡2023年出台的新积分制度中,优秀的高校背景将更容易获得高积分从而落实工作签证,这对于留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优势。
另一方面,国内日益内卷的环境加剧了“唯学历论”的风气。现在无论是求职还是入编,学历门槛的要求越来越高。2024年国考中,硕博学历人才的计划招录人数较去年几乎增加了快一倍。
同时,公务员、事业编对硕博学历人才要求的岗位也在持续上升,通过下图可以看到国考各学历招录数据,2019年的本科及以上学历招录人数甚至不到1万人,但2022年这一数字已经超过2万。
在体制外求职方面,许多大厂甚至中小厂的岗位介绍都会直接写“学历要求需满足985/211或QS前50/100院校”这样的描述。“学历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张入场券,当客户听到我们的团队都是名校毕业的时候,多少会增加一些好感和信任感,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讲学历的包装是会影响合作成功率的”,一位在战略咨询公司工作多年的员工这么说道。
学历贬值、人才过剩是现状,岗位学历要求高也是现状,所以通过留学买“入场券”的人越来越多。东南亚由于其性价比高、地理位置近,青睐的人自然也就更多了。
而随着东南亚留学市场的扩大,针对中国国内不同留学需求的课程项目也被相应开发。最典型的应该就是一年制硕士,这类硕士课程的语言要求低、学制短、对毕业要求也没有那么高,主要就以“快进快出”为特点,满足一部分人为了迅速“镀金”回国就业、考公考编的需要。还有的东南亚国家看准中国高校教师需要快速提升学历的需求,同中国高校开展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这也是最近几年比较流行的。
“水硕”之困,计将安出?
学历注水的现象不是东南亚一家的问题,早年英国的一年制硕士就饱受诟病,韩国更是被人称为“水博源头”。
其实打破滤镜来看,正是因为国内留学市场的丰富需求,才会催生出这些五花八门的“供应商”:有的提供优质的人脉资源,有的提供开阔学术视野的机会,有的则提供“快速镀金”的赛道。各取所需从而实现个人、高校和国家间的“双赢”或“三赢”,这本身没什么问题。
但若对市场不加管控和干预,势必会造成市场失灵、规则失衡,最终反噬整个产业。“水硕水博”引发争议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游戏规则的失衡,当大众质疑某些高校为何能够引入大量“水硕水博”时,高校只需用一句“教育部认可”即可轻松化解。
实话实说,这种做法可以解一时的燃眉之急,但从长远来看并不乐观。不仅会造成师资力量下滑,还会引发“水学历竞赛”的不良风气,导致学历含金量越来越低。
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制度建设和心理建设,缺一不可。
2023年8月19日,由全国高校信息资料研究会与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联合研制的《境外大学学科分级目录(人文社会科学)》在北京发布。其中联合团队选取哲学、社会学、法学等13个人文社会学学科作为对象,以学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作为评价维度,对境外高校进行分级评估。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
这是我国 跨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框架,也是对海外高校教育评估的制度探索。新制度的落实需要时间,成效和预期还需观望,但笔者相信这一举措对于“水硕水博”的治理是一个全新的标志和方向。
“远渡重洋上水硕,不如三本和专科”,这首兴起于2022年的“水硕之歌”不仅道出广大留子们的心声,也揭示了当前社会上学历“遍地水”的现实。学历也许可以抄捷径,可人生是没有捷径的。在钱和学历都在日渐贬值的今天,唯有真才实学、人生经历才是永远不会通货膨胀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