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当孩子说「妈妈,我想买」拒绝是下策,满足是下下策,上策是什么? 在商场给孩子准备学习用品时看到这样一幕: 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看中
原标题:当孩子说「妈妈,我想买」拒绝是下策,满足是下下策,上策是什么?
在商场给孩子准备学习用品时看到这样一幕:
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看中一款奥特曼书包,非闹着要买。
妈妈一口拒绝了:“你光上学期就换了两书包了!书包坏了再买吧。”
男孩杵着不肯走,妈妈便故作生气的样子拉着爸爸走开了。
男孩瞅见家长离开,便直接躺地上打滚撒泼,哭得哇哇大叫,引得路人纷纷侧目。
爸爸可能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便想妥协给孩子买。妈妈却态度坚定,坚决不惯着孩子,最后问题没解决,夫妻俩倒先吵了起来——
什么都想要,是孩子的天性。
当孩子说“妈妈,我想要”的时候,从来不是选择买或不买的问题。
这背后,藏着做父母的哲学,也藏着关乎孩子成长的大学问。
01
童年的缺失
要用一生去弥补
山东滨州,4岁的男孩闹着要买玩具,妈妈想着同款玩具家里还有很多,便果断拒绝了。
不曾想,儿子直接在街边跪了下来。
妈妈觉得不能退让,便和儿子一直僵持着。
5分钟过去,妈妈有些生气,便直接踹了儿子两脚,儿子这才站起来。
生活中,面对孩子的购买欲,上来就拒绝的父母并不少:
“家里玩具一堆,还买什么买?”
“这个玩具太贵了,我们买不起。”
“就知道买玩具,你也不看看你什么成绩!”
……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孩子物质的需求背后,其实都有一个心理需求。
直接简单粗暴地拒绝,很容易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父母“爱着”。
心理学家布鲁斯·格莱朗博士也说:
“频繁对一个孩子说‘不’,是最不恰当的拒绝方式,孩子仿佛被父母推到了门外,会委屈甚至愤怒。”
因为父母对孩子所说的每句话,潜台词都是:
你提出这个需求是不应该的;
你不配买玩具;
你不好,你很糟糕;
一次次被拒绝,一次次被否定,孩子就会在潜意识里种下自卑的种子。
家庭教育家蔡景昆分享过一个案例。
16岁的少年频繁在社区偷东西,如手机、衣服、学习用具,就连婴幼儿的玩具,人家扔的水桶他都要拿。
直到后来他被警察抓到,警察问他为什么偷这么多没用的东西,少年才说道:
“我偷东西不是为了用,只是觉得拥有很重要。”
原来少年小时候,家里从不给他买玩具,他的物欲一直不被满足,就发展成了长大后深深的匮乏感。
尹建莉老师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觉》一书中说:
扼杀孩子小小的欲望,会导致孩子对某种事物极度渴望,产生补偿性心理。
压抑孩子的购买欲,只会让孩子过早体验到“物质匮乏”的精神压迫感。
那些一直得不到满足的需求不会消失,而是会像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用再多的物质也填不满。
童年里所缺乏的东西,都会成为孩子余生里最可怕的执念。
>>> 专注力直播 <<<
孩子做事拖拉磨蹭?上课走神开小差?很容易受外界干扰,抗干扰能力差?
预约直播,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和老师一起在线沟通。相信只要能及时发现问题,用对方法调整,一定能提高孩子的专注能力。
现在就点击按钮「预约」直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