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清华妈妈谈育儿:小学培养好习惯,长大就可以放养了 从清华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又保研的高宇欣,或许是你能见到的,最具松弛感的学霸之一。
原标题:清华妈妈谈育儿:小学培养好习惯,长大就可以放养了
从清华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又保研的高宇欣,或许是你能见到的,最具松弛感的“学霸”之一。
虽然学得是又高深,又难懂的哲学,但跟她聊天时,宇欣总能用最简单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说清楚她最近在思考什么课题。
一篇篇动辄数万字的论文,给她轻描淡写地总结出来,让人感觉,那些事关“生命存在意义”、“世界运转规律”的天大哲学问题,好像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玄乎”。
有幸了解过宇欣的原生家庭之后,我们终于搞懂了她身上的这份“松弛感”,源于何处——正是来自她的妈妈,司女士。
为人父母,谁不想给孩子奔个好前程呢,尤其是养女孩的妈妈,更想给女儿做个好表率,让她从小就意识到事业的重要性。
从宇欣出生之前,我的工作就很忙,有了宇欣之后,我也没打算放弃自己喜欢了很久的事业。
女儿2岁9个月,我就把她送到考察过很多次的全托幼儿园,但不会让孩子睡在园里,工作日每天晚上9点下班我都会去接她。
从幼儿园回家的路上,到女儿睡觉之前,就是我们母女俩高质量相处的最好时间,天南地北无所不谈——后来它甚至成为了我们的家庭小仪式,“睡前1小时”。
我把工作上的收获分享给她,她也把在幼儿园遇到的各种事情,开心的、不开心的,都讲述给我,那是我一天中最幸福的1个小时,我会认认真真地与小小的她共情,沉浸式享受和女儿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
寒暑假和需要加班的周末,我会带着女儿去挑选她喜欢的课程来学,晚上再来接她回家。
我女儿也胃口不小,一个假期往往能挑十几门兴趣课,书法、拉丁舞、钢琴、乒乓球、绘画……文体都会涉猎,她爱学的就坚持,不爱学的,停了我也由她。
宇欣的书法作品
不加班的周末,我不做家务,就专心陪着女儿,她弹琴我就陪她一起练,她认五线谱,我就跟她一起认,两个人情比“同桌”。
偶尔女儿学校有什么活动,赶上我实在不能请假,闺女虽然也会闹小脾气,但好好解释之后,她都能信任和理解。
这份信任当然是相互的,小学三年级,女儿的班主任老师要求各科作业都要家长检查并签字,我女儿的作业,永远是她自己签妈妈的名字。
因为我没给她检查,女儿的作业上总是很多“大叉子”——可我不觉得这是什么坏事,这些大叉子刚好是考试之前要复习的重点,还省得专门整理错题本了呢。
我知道舆论对妈妈的要求堪称苛刻,喜欢给母亲“封神”,动辄冠以“伟大”之类的形容词。
但现实是,既能整天陪娃又能疯狂赚钱,还能把孩子养得又萌又乖还不出错、不生病的妈妈,这个世界上真的不存在。
真正把孩子养得健康活泼、乐乐呵呵的人,反而是些看起来心大如斗,漫不经心,对生活没那么多较真儿的人。
我尚且是在科技类公司,那些在互联网公司的妈妈们肯定比我更忙,但忙归忙,千万别让愧疚感左右咱们的情绪,毕竟一个人得先把自己过好了,才有能量去辐射家人。
脸上总是挂着笑容的宇欣
转眼间,女儿已经在清华读完本科,马上要开始读研了。而我一闭上眼,还能回想起她幼儿园时的模样,以及我当初为她选幼儿园时的“挑三拣四”。
幼儿园是女儿开启人生第一段学习历程的地方,孩子一张白纸似的进去了,会染成什么样的人生底色,将对今后的学习产生奠基般的影响。
而我们所生活的青海省,属于西部落后省份,十几年前,大部分幼儿园的教育观念都还停留在“知识灌输”层面,说实话,我担心过早开始“死记硬背”会破坏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兴趣,于是选择了一家以能力培养为主的幼儿园。
我记得特别清楚,这家幼儿园,用的是一套上海的教材,培养小孩做手工、画画、跳舞、阅读……而不是一上来就教孩子识字、算术这类“硬知识”。
出于对阅读能力的重视,我给女儿选择了这所幼儿园中的特色班型——“阅读班”,看着那些年轻老师的新颖教学方式,我一个大人都觉得羡慕。
——不是先学字词、笔画、读音,再把字词连成句子,而是直接带着孩子读整段配上插画的文字,培养语感。等到孩子能读句子了,自然就把里面的字和词也都记住了。
原先我只知道有些时髦地方的英语是这么学,没想到比英语复杂很多的汉语也能这样学。那些我小时候默写过很多遍才记住的横竖撇捺排列,到女儿这里,纯靠眼睛看就轻轻松松地记住了,孩子自然学得开心又带劲。
等到女儿上中班时,即便识字不多,也可以完整读一篇《幼儿画报》的文章,同学之间常常比赛阅读,很快她看书已经不用大人在旁边念了,可以自己捧着绘本解闷儿,个别字不认识,也不影响她理解上下文的意思。
笑起来一脸阳光的宇欣
孩子不用死记硬背,是不是意味着整个学习过程中,就不用花心思记忆了呢?说到这儿,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个特别高效的学习方法——复述。
这也是我偶然发现的,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机,只有收音机,我去上学,年幼的弟弟就在家听收音机里的评书打发时间。每天我放学回家,弟弟总能绘声绘色地把当天的评书从头到尾给我讲一遍。慢慢地,他养成了超乎寻常的记忆力。
有了宇欣之后,我看育儿书,才发现复述原来是“费曼学习法”的应用形式之一,锻炼的是孩子对知识的熟悉、记忆、理解和内化的整个链路。
于是每天下班去幼儿园接孩子的时候,我都会跟女儿聊天,问她今天看了哪些故事,能不能讲给妈妈听。
刚开始女儿也讲得磕磕绊绊,我就化身“好奇宝宝”,像小学生一样各种请教、提问,“套路”她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关键要素说全。
等到孩子上小学,基本上能把每篇课文都复述得头头是道,甚至她看过的大部头课外书也是,里面的人物、细节,她能记得一清二楚,这记忆力真让经历过孕傻的成年人羡慕不来。
再后来,我发现孩子复述时并不是机械地照搬原文,而是天生就会“添油加醋”,我就引导她提炼故事主旨、评价故事里的人物,甚至给主角改一个她更喜欢的结局。
她小嘴一张,叭叭叭就开始编,一顿加工、整合、二次创作……能从回家路上一直说到吃完晚饭,一间屋子里就像塞了十个人一样热闹。
这招用下来,女儿从小到大几乎没有背过课文,总是眉飞色舞地复述几遍就记下了,写作文也是痛快得很,常常一下笔就收不住闸,还写得灵活生动……
有段时间,缓解我工作压力的“妙招”之一,就是看亲闺女的作文。
总有奇思妙想的宇欣
因为工作忙,也因为足够信任孩子,我平时几乎不参与女儿的学习,只盯紧一件事——孩子有没有按时完成当日的“必做事项”。
这是女儿从幼儿时期开始,我就在努力帮她养成的习惯,后来我一直督促到初中。
幼儿园时,这份to do list是口头的,我会在早上送她的路上问问:“宝贝儿,你今天去幼儿园想做什么呀?”
可别以为3岁的娃娃没主意,但凡问了就会发现,人家通常能给自己安排得明明白白:“上午我要去找某某小朋友借本书,中午我要跳舞,下午要去和老师一起做手工。”
接她放学回家的路上,我会复述女儿早上计划的这几件事,问她都完成了没有,幼儿园的小娃娃,当然完不成也没什么,主要就是培养她这种意识。
等到上了小学,每天的to do list就要正正经经地写下来了,只要当天完成了list上的事项,剩下的时间,都可以由她自由支配,想干什么都成(当然我家电视是常年不开的)。
长期坚持下来,女儿养成了良好的自律性。上初中时,只要女儿按时完成当天的必做事项,就可以上网玩游戏,我从来不拦着。
后来放寒暑假她也会主动列出清单和规划,旅游和学习相互穿插,没有哪个假期是“放羊”的。
为啥列计划表这事儿不能从孩子大了再开始培养呢?因为一个人每天实际上能完成多少事项,是需要自己长时间摸索的,有孩子上了高中才开始列to do list,一开始贪多列一大串,不是把自己累得够呛,就是根本完不成,这样真的很难坚持下来。
而从幼儿园开始列to do list,坚持到高中,自己一天究竟有多大工作/学习容量,就很容易心里有数了。
其实具体到我女儿这里,到初中她就已经不用我管了,甚至还能反过来管我——
有一天早上我列了要去锻炼的计划,但是到晚上也没出门,女儿反过来提醒我:“妈妈你怎么没去锻炼?”听得我一个鲤鱼打挺就跑下楼健身去了。
既自律,又会平衡学习与生活的宇欣
一直以来,每每听到别人夸我女儿“有主心骨”、“会安排自己”,我都特别自豪。
可我万万没想到,“有主心骨”的女儿,在高一那年,竟然给我来了个“先斩后奏”,还是“斩”在了关系到她今后人生走向的重大决策——文理分科上。
高一下学期,女儿有天放学突然从书包里掏出一张文理分科表单,让我签字,我一看就楞了,理科成绩明明不差的女儿,居然选了文科。
看我犹豫,女儿还说,“今天是签字截止时间,明天就要交了。”
我不想跟女儿发生冲突,只是问她:“你真心想好了吗?这个关系到你以后的职业规划。”
女儿看着我的眼睛,特别肯定地说,“妈妈,我想好了,我愿意学自己喜欢的东西”。
我考虑了一宿,第二天早上问她,还是一样的答案。我心里虽然忐忑,还是给她签了字。
但闺女没让我忐忑多久,文理分科之后的第一场考试,她就小宇宙大爆发,拿下了年级第一,而没分科之前,她的理科成绩最好也不过年级前五六名。
后来,她又跟着希望学吴旭老师学习数学网课,进一步巩固她相对薄弱的数学科目,基本上能稳拿年级第一了。
这几次年级第一让女儿自信心爆棚,我又给她做了个HBDI全脑优势测验,别说,结果还真就证实了孩子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从各项指标来看,她都无比适合学文科。
有了科学测试的支撑,女儿更加发奋,高三那年,用她爸爸的话说:“这孩子就跟换了一个人似的。”
我俩睡醒一觉,发现她在学习,又睡醒一觉,发现她居然还在学习,女儿人生的前十几年,我们从没见她有过这样的劲头。
果然,任何关于文理分科的性价比考量,都抵不过一句光芒万丈的“我愿意”。
再后来,女儿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逻辑思维能力的擅长,在文科的众多分支当中,选择了哲学这个相对“冷门”的专业。
但彼时我和她的爸爸已经明白,只要兴趣在,这个专业对孩子而言,就永远“热乎”。
——也是多亏了女儿,我们才能悟出这个道理。
女儿刚上大学那一年,我送她去清华,她的同学见到我俩手挽着手在校园里散步,随口说了句“你们就像闺蜜一样”——
是啊,我的女儿早就已经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姑娘了,而我也从未以“爱”的名义去操控、干涉她的人生。
有闺蜜如此,我也可以更放心地去追求自我充实,和自我成长了。毕竟,与孩子一起进步,才是每位父母的人生终极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