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小学生正处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所以他们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外,拥有健康的心理也尤为重要。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生正处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所以他们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外,拥有健康的心理也尤为重要。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老师,更应考虑步入课堂之后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逐步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各种心理活动协调统一、心理内容与客观现实和谐统一、人格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可以使个体在积极乐观的心境下,专心致志做好每一件事;可以使个体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情况下,能积极应对而依然保持人格的稳定和内心的和谐;可以使个体与他人和世界保持良好和谐的关系。教师在日常课堂中逐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知识外也培养出健康的心理。
一、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开放轻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学生教与学的心理基础。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环境。积极组织活动,教师要学会心理调试,保持心理健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新颖有趣的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他们的情感,培养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他们体味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的艰辛,不断增强自主学习的心理需求。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
二、树立以身作则的良好形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不仅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情感。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主导者,应该是情感交流的主动方。总所周知,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自我修养,与人为善,宽宏大度,乐观向上,用巨大的人格魅力和真挚深沉无私的爱去感染每一个学生;其次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教育观,必须注意师生在人格上和真理面前平等,充分相信每个学生具有发展的潜能。最后,要具有博大精深的学识,做到博学多闻,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完美的教学艺术和风格,让教师的教学过程为学生带来美的享受。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善于包装自己的情绪,用自己的情绪自然而然的感染学生的情绪。
三、要有创新思维,接纳学生的观点。
现在的中学生接受新事物快,他们的话题每天都在变,生活对他们来说每天都是新的。他们总是试图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见解。他们希望老师能理解他们,和他们产生共鸣,成为他们可以倾诉心声的伙伴。为此,教师要有开放的心态、广泛的爱好、创造性的思维。要善于向学生坦露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事物的真实看法。教师开朗、大度、诚挚、宽容,富于创造,学生的心理也会在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健康发展。
四、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提出因材施教这一教育理念。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让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来有针对性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得不说,应试教育,单调枯燥的课堂教学模式长期压制着学生的个性,祖国未来的希望都快要成为考试的机器了,没有思想,只有服从。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当中,把学生的个性从应试中解放出来,各美其美,让他们充分了解自己的特长、个性,是新课标教育任务的重中之重。
五、转变教师的角色,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放下架子,深入学生内部,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课堂上,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便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要学会欣赏自己的学生,夸奖自己的学生,给学生以自信和勇气。在温柔和蔼、亲切爱笑的老师面前,学生如沐春风,心灵自然纯净,身心自然健康。
总之,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只要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贯穿于课堂教学,就有利于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和生气,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为学生健康成长铺设好绿色通道。(白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