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则大学生多次偷外卖的新闻,在互联网上引起激烈讨论。媒体报道称,南京某小区连续有外卖被偷,警方调查后发现,偷外卖的是一个正在复习考研的大
一则大学生多次偷外卖的新闻,在互联网上引起激烈讨论。媒体报道称,南京某小区连续有外卖被偷,警方调查后发现,偷外卖的是一个正在复习考研的大学生周某,他有据可查的偷外卖行为就有10多次。据了解,周某是某知名大学生本科生,为了他的学业,家中3个兄妹都辍学了。侦办此案的南京市公安局雨花台分局发布警方通报,表示“偷外卖”男子在南京有固定工作,因在租住小区订的外卖被人拿走,遂产生报复心理,从而多次偷他人外卖,并非像外界传言的“因饥饿偷外卖”。目前,周某已被刑拘。
事情爆出后,瞬间引起社会一阵强烈舆论,到底该不该对周某一追到底?有人说该,贫穷不是你偷窃的理由;有人说不该,周某行为情有可原。双方各执一词,道德与法律再次碰撞出无穷的社会火花。
法律层面,周某多次“偷外卖”,虽然每次案值不多,但确实属于多次盗窃,应该承担法律责任。这无可厚非,如果法律不能惩治这种偷窃行为,那么社会上必定会滋生出更多类似事件,其造成的严重不良影响不可估量。你也偷,我也偷,每个人偷饭都有自己的理由,被偷的人就活该倒霉了吗?社会当然不能走到这步田地,如果这样,法律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了。
道德层面,具体到这件事情上,我们既不能道德感无限泛滥,干脆一个情有可原,啥也不追究,更不能法律意识膨胀,将周某一棍子打死,甚至按到地板上搓。说到底,其实道德上的舆论容易处理,只要大家认为处理结果“人情味”十足,又具有很好的惩戒效果,相信不会有多少人反对。
作为一名成年人,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本科毕业生,该作案者理应早已形成公民的基本价值观。偷外卖,既于法不容,也有违价值观约束。当然,透过舆论,可以看到生活在相对较好状态下的人们对此于心不安,对作案者抱以同情,但这并不能说明人们丧失了道德是非。人们担心一个年轻人因此而前途尽毁,不仅是同情心,也是同理心的体现。宽宥犯错误年轻人的方式有很多,前提是犯错者能够真正认识到自身错误,并且吸取教训改过自新。无此前提,宽容很有可能成为纵容,并由此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也正如警方 通报所示,作案者的动机是一种对微小事情的主观报复。由此更应该从中吸取法律教育方面的教训。从此次大学生偷外卖行为,以及近年来大学生涉及各类案件来看,个别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与其教育程度极不相当。提升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是大学教育必须强化的方面。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