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涵养公共意识 需要软硬兼施 公共意识指的是,超越个人狭隘主义,注重公众利益,具有责任心、义务感,是宝贵的道德资源。公共意识,是在现代文明之
涵养公共意识 需要“软硬兼施”
公共意识指的是,超越个人狭隘主义,注重公众利益,具有责任心、义务感,是宝贵的道德资源。公共意识,是在现代文明之路上对中国国民素质的一道考题。国家发展需要精神动力,民族进步需要文明支撑。中国梦的实现,不仅要在经济上实现飞跃,更要在文明建设上提供支撑。
公共意识的提升,不仅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保证,更是树立民族形象的关键。任何人从踏入社会的一刻起,都应认识到权利不应是“我可以”,而是应当作为“我”的他人也可以,公交地铁不抢座、购物排队不拥挤……每个公共区域的秩序是否井然,都与身处其中的公民是否具有公共意识息息相关。另外,当今时代,每个人都是国家形象的代言人,倘若所有人都能将社会公共意识牢记于心,注重自身的一言一行,又何愁不能获得他国的赞赏与认同!
可见,要构建文明社会,树立大国形象,就必须将公共文明的理念践行到底,不断涵养民众的公共意识,既注重教育和环境等“软功夫”,又采用法治规范这样的“硬招式”。
公共意识的养成,需要教育的滋养,敬畏传统文化,注重对人的启蒙,从小促进道德养成。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教育都为文明的建立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礼”与公共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论语》、《三字经》等启蒙教育,均是培养正确道德观的范本。遗憾的是,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其实,每个家庭都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学校更是应当将公共精神的培养纳入课程,从源头提升民众遵循社会公德的意识。
公共意识的提升,需要环境的熏陶,加强舆论宣传,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人人参与。环境能够影响人,更能塑造人。无论是公共场所的文明标语,还是在餐厅见到的公筷公勺的广告推广,其实提升公共意识的脚步从未停歇。但我们还需要更多这样的宣传,让大家在耳濡目染中成为公共文明的倡导者。此外,以微博、短视频等为主的宣传平台深受大众喜爱,此类媒介更应当负起责任,创新宣传形式,以活泼新颖的方式积极弘扬公共文明理念,在全社会范围厚植规则意识,营造一个人人崇尚公德的社会氛围。
当然,无论教育还是环境,均属于“软手段”,公共意识的建立,更需要法治来“硬约束”,建立一套文明行为的规范,将其纳入现代治理的轨道,规范社会秩序。公共意识不会自然形成,公共习惯也并非凭空而生,一个与现代文明接轨的社会,其良好秩序必定在长期的外部约束下形成。今年4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地铁新规,将车内进食、手机外放等加入了“黑名单”。当好言相劝一再难以改善“地铁陋习”,“铁拳禁令”来为公共文明保驾护航,这是现代治理的一次有力探索。可见,要推动人们规则意识的提升,离不开清晰的规则和强力的惩处,让挑战公序良俗的行为付出代价。
国家发展,提高国民素养是关键。民众公共意识的高度,决定着国家现代文明的程度。“欲维新吾国,当维新吾民。”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展现文明的善意,共享文明幸福的家园! 杨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