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更应保护“个性”
摘要: 教育更应保护个性 2020年6月4日下午,江苏常州金坛河滨小学五年级学生缪可馨,在上了两节作文课后,冲出教室,爬上栏杆,从四楼坠落身亡,结束了她幼
教育更应保护“个性”
2020年6月4日下午,江苏常州金坛河滨小学五年级学生缪可馨,在上了两节作文课后,冲出教室,爬上栏杆,从四楼坠落身亡,结束了她幼小而鲜活的10岁的生命。家属发文质疑,称孩子坠楼的导火索,可能源于语文老师对她作文的痛批。且不说孩子坠楼的真相是否就是老师的批评,只就事论事,来谈教育的意义。
她写的一篇作文《三打白骨精读后感》,被袁老师的“红笔”大刀阔斧改得面目全非。作文中多处细节描写被删,结尾“这篇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被表面的样子,虚情假意伪善的一面所蒙骗。在如今的社会里,有人表面看着善良,可内心却是阴暗的。他们会利用各种各样的卑鄙手段和阴谋诡计,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被老师批注“传递正能量”。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完整且真实的人,而不是一个完美的应试机器。从作文中可以看出缪可馨小朋友对细节的观察和描述,刻意看到他的写作天赋和有趣的灵魂。恰恰是生动活泼的细节,几乎都被老师删掉。那鲜红的删除符号,删除的不仅仅是作文内容,更是孩子的好奇心和对细节的敏感度。对于一个儿童,这无疑打消了孩子的积极性,甚至让她对自己的思维产生质疑。孩子的所有思考、和有趣的想法,对世界的观察都败给了老师的“红笔”。教育的作用是充实孩子的头脑,丰富孩子的心灵,保留孩子的个性和精神。
教育绝不能因为一些外在的因素,扼杀孩子刚刚开始形成的思考能力。“真理”从来不是 的,对社会真相的剖析和正视是一种能力。在引导孩子形成正确观念的同时,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好奇心和观察力,才是教育应有的样子。郭琳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