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日本皇室学渣改写大学规则:全球顶尖学府集体叛变真相 近日,《电讯报》《邮报》等英国主流媒体报道称,剑桥大学正计划推动一系列教学制
原标题:日本皇室学渣改写大学规则:全球顶尖学府集体叛变真相
近日,《电讯报》《邮报》等英国主流媒体报道称,剑桥大学正计划推动一系列教学制度改革,其中最引发争议的一项,就是拟取消沿用近三个世纪的本科考试排名制度(Tripos Rankings)。
另外,学校还在考虑取消周末讲座(Weekend lectures),将所有教学活动限制在每天早8点至晚8点之间,并引入休息周(Break Weeks),来缓解学生的学业负担与心理压力。
Tripos排名自1748年设立以来,一直是剑桥大学“精英教育”理念的象征。
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分数公示,更是一种荣誉和鞭策机制。
学生完成阶段性或毕业考试后,会被评定为First Class(一级荣誉)、Second Class(二级荣誉)等不同等级,还会有一个明确的名次来体现学生在同年级同专业中的位置。
在毕业典礼前,这些排名还会贴在剑桥大学Senate House外的布告板上,排名靠前的学生就可以获得大家最高的赞赏。
这一传统成为剑桥文化的一部分,也塑造了学生之间高度竞争、追求卓越的学术氛围。
但随着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关注度的提升,这一传统也越来越受到质疑。
批评者认为,Tripos排名制度在鼓励学术成就的同时,也助长了过度竞争和内卷文化。
根据2024年剑桥大学学生会的一项调查显示,约72%的本科生每周学习超过60小时。
其中研究型研究生,尤其是博士候选人更是普遍达到每周65至80小时,每逢考试季和论文提交期压力更大。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学生焦虑问题,一些学生组织和教职工认为,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一延续已久的排名机制。
最近几年,剑桥大学也一直在推进“减负”改革。
2017年,学校开始允许学生选择退出排名,也就是不让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成绩公示名单中。
2021年,剑桥正式取消了Senate House外张榜成绩的传统。但学生的成绩单上,依然有自己的名次。
在最新的计划中,学校从下学年开始,不再主动向学生提供具体排名信息,如果学生想要了解就需要向学校提出申请。
这项改革引发了两极化的反应。支持者认为,这是剑桥大学对现代教育环境和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回应,有助于营造更具包容性和人性化的学习氛围。
但反对者担心,取消排名会削弱剑桥一贯强调的学术严谨与竞争精神,动摇学校在全球精英教育体系中的传统优势。
无论最终方案如何落地,Tripos制度的变革都标志着这所世界顶尖学府在新时代教育理念下所做出的调整和探索。
最近,日本著名大学筑波大学也迎来了新的考试改革。
自2025年度起,筑波大学将废除长期采用的期末考试成绩评价制度,全面转向达成度确认评价体系。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课堂小测验、学习报告、参与度等形成性评价来取代过去的以期末考试分数为结果的评价方式。
这一改革被日本民众广泛解读为“取消期末考试”。
除此之外,筑波大学的新学年英文分班考试也出现了重大改变。
往年,这一测试会在开学后统一安排在校内教室集中进行,但今年却突然调整为在线考试,要求学生开学前在家或者在宿舍自行完成测试。
看起来这是一次普通的教育改革,但这一切都随着一位特殊的新生到来而引发大众的质疑。
人们不是质疑改革本身,而是质疑规则为谁而变。
4月初,日本高校陆续开学。万众瞩目的悠仁亲王也正式开启他的“天龙人”大学生活。
在此之前,日本皇室为了这位48年来唯一的男丁悠仁亲王顺利入读大学煞费苦心,终于筑波大学破格打开了后门。
很快就有人开始担心,悠仁到底能不能应付大学的课业?
筑波大学虽然比不上东京大学,但也是日本顶尖国立综合性大学之一,是日本“科研特区”的代表,培养过25名诺贝尔奖得主。
要让1000分只拿到20分,英语只有6分,对话只会说“Nice to meet you”的程度的悠仁天王考出一个看得过去的分数,这个问题不仅困扰着日本皇室,更困扰着筑波大学。
在悠仁开学前夕,学校终于想出了妙招,“解决”不了参加考试的人,就“解决”考试本身。
虽然期末考试评价体系的改革是筑波大学一直以来推动的新理念,但这一敏感的时间点落实,也被大家认为这是为了悠仁而改变。
在英文分班考试中,当全体学生都可以线上考试,那么悠仁也可以在自己家里的电脑自由发挥,而且还没有人监考,没有外人知情。
但是大家的担心从未停止,如果分班考试把悠仁分到了尖子班,却跟不上课业又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的答案相信不久后就会揭晓。
更有意思的是,日本王室中,多位王室成员都会有海外留学经历,悠仁的亲爸也表示,希望悠仁有机会去海外学习深造。
德仁天皇和文仁亲王都曾在英国牛津大学留学过,不知道压力会不会给到牛津大学。
考试与评价方式改革之所以会引起大家的重视,是因为这关乎学校如何去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如何定义一个优秀的学生。
期末考试制度是一种标准化、统一化的评价方式。
它为各类课程提供了一个相对清晰、客观的标准,所有学生在同一时间、面对同一试卷,进行一次知识掌握的集中检验。
考试成绩不仅是衡量学生学术水平的直接工具,更是区分不同层次学生、奖学金评定甚至未来就业时的重要参考。
优秀的学生通过高分获得荣誉,未来在升学、实习乃至职业发展中拥有更大的主动权。
而成绩稍逊的学生,也能明确自身在竞争中的位置,在排名中努力追赶。
虽然有些“优胜劣汰”的意味,但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着一种制度的公平。
最近几年,这一种评价方式备受诟病。
这些考试内容通常集中在书本知识,学生可能会过于追求标准答案或者划重点,忽视其他能力的培养,而是一味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
而且将整个学期的学习用两小时考试衡量,一旦学生状态不佳发挥失常都会影响到最后的分数,未来也可能影响到职业发展。
通过成绩来衡量学生的水平也忽视了其他能力和优势,这些软技能难以被量化,在学习中就会越来越被边缘化,但这些技能往往对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更重要的是,会导致学生在考试季压力过大,甚至会出现恶性竞争,这完全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无论是剑桥大学取消排名制度,还是筑波大学改革期末评分制度,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给学生松绑减负。
但是我们不得不担心另一种走向,那就是“绩点膨胀”。
近年来不少媒体报道,由于学生的成绩优秀既有利于他们找工作,而且也展现出学校的教学能力。
于是很多学校开始放宽各种考试的难度,甚至会宽松给分,最后出现了人均GPA4.0的虚假繁荣。
学生看似个个优秀,却很难区分出水平高低,更难以保证真正的教学质量和人才选拔的科学性,也会让学生对自己能力的高估或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