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合并、升格!一批师范高专正在消失... 1月10日,据媒体报道,沈阳大学新民师范学院摘牌。 沈阳大学新民师范学院的前身是新民公学堂,始建于
原标题:合并、升格!一批师范高专正在消失...
1月10日,据媒体报道,沈阳大学新民师范学院摘牌。
沈阳大学新民师范学院的前身是新民公学堂,始建于1906年。学校创办后,历经多次更名。1999年12月,学校并入沈阳大学师范学院,成为其新民分院;2005年1月,正式更名为沈阳大学新民师范学院。2013年,沈阳大学新民师范学院停止招生。2018年7月,最后一批学生毕业离校后,校区处于闲置状态。
直至2025年1月10日,沈阳大学新民师范学院摘牌,标志着其作为一个独立实体的结束。
对该学院的摘牌,不少网友留言——
尽管该学院停止招生、校区闲置是数年前的事情,但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近年来频频被提及的人口下降对院校的冲击。
师范热降温,小学教师即将过剩
根据推测,生源减少将依次冲击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等各类学校。
麦可思 发布的《中国-世界高等教育趋势报告(2025)》中“师范教育进入“减量”时代”一文根据教育统计公报数据发现:2021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9.48万所,2023年降至27.44万所,三年间减少了2.04万所,降幅约7%;小学在学规模在2023年已达峰,学校数量在减少,2021年全国普通小学共计15.43万所,2023年减少至14.35万所,三年间减少了1.08万所,降幅同样接近7%。
数据显示,生源下降的浪潮尚未波及中学阶段。但中学教师“减量”的时刻终将来临。
在新的人口结构调整背景下,教师队伍“减量”在所难免。
2024年11月,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教育局在答复政协委员提案时透露,除高中教师外,今后一段时间内,当地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均超过需求量。因此,桃江县2024年已暂停初中起点公费师范生定向培养,高中起点本科公费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也大为缩减,未来10年高中阶段缺少教师将主要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中选调。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院乔锦忠研究团队测算结果显示:到2035年,全国将有约150万小学教师、37万初中教师过剩。
作为培养各类教师的主战场——师范院校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在当前大背景之下亟待调整,以适应“教师过剩”时代的需求。尤其是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知名度较低的师范专科院校,已陆续“消失”在大众视线。
还有部分师范类院校在努力争取更名为大学的道路上动作不断,多所师范学院已成功升级为“大学”。
为支持师范院校发展,提升我国教师教育整体水平,2024年8月发布的《 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强化部属师范大学引领,大力支持师范院校“双一流”建设。
当前已有浙江、安徽、福建、广西等诸多省份明确提出支持师范院校冲刺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政策。
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持续深入,相信未来或有更多师范类院校进入“双一流”建设名单。
新建大学,受到限制!
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谈到新一年工作时特别提到“要深刻认识人口和社会结构变化对教育布局结构和资源配置调整的紧迫要求。”
当下全国幼儿园面临的困境,最终也会蔓延到大学:2017年开始的出生人口下降从2020年开始影响到学前教育发展,2023年冲击义务教育,2033年影响高中阶段教育,2035年为高等教育带来严峻挑战。
为合理控制高等院校的增量,全国多地均明确发文,对新建大学有了限制。
例如2021年发布的《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事项申报工作的通知》,要求“基本完成高等学校布局的设区市,原则上不再支持申报设置新的高等学校”;2021年发布的《关于做好山东省“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规划编制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合理控制增量,新增设少量发展亟需的质量高、特色强的普通本科高校,原则上不新增设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2022年12月23日正式发布的《黑龙江省“十四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提到:强化顶层设计和宏观调控,严格控制高等学校设置的数量,以优化存量、整合资源、补充短板为基本工作方针,以现有高校布局结构调整为工作重点,原则上不再增设新的普通高等学校。
中国社会科学院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建议,如果要加强大学专科和大学本科教育,就应该及时促进高教改革,使其从规模扩张阶段过渡到内涵式发展阶段,从而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李志民认为,我国应建立大学淘汰机制,每个高校都应认真思考自己今后的定位,特别是对那些招生占比大,社会需求少,又不是学校的优势学科,要坚决调减招生计划。参考欧美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在未来,除去顶尖的几所大学外,学科专业肯定要大于学校名声,成为学生择校的首要考虑要素。
面对日益严峻的高校关停浪潮,高校亟需深刻反思,并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以保障自身的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