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从鸡娃到烂尾娃,中国父母的终极救赎 就算起跑线输不起,终点线却是赢不到,该怎么选,还用说吗?放手吧,别卷了。 这两年,教育行情急转
原标题:从“鸡娃”到“烂尾娃”,中国父母的终极救赎
就算起跑线输不起,终点线却是赢不到,该怎么选,还用说吗?放手吧,别卷了。
这两年,教育行情急转直下,名梗迭出。2023年的“脱不下孔乙己的长衫”,去年是更直白的“学历贬值”,岁末年初“烂尾娃”横空出世。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雄心壮志,终究被“终点线”的残酷现实打得粉碎。
01
2024年,大学毕业人数1179万人,比2023年多出了21万人,又又又……又创历史新高。但是,考研人数438万,同比减少36万。
同样减少的还有国考报名人数,2023年是250万,2024年是224万。不出意外,今年考研、考公的人数还会继续下降。
这组数据,寓意丰富。
大学毕业生作为新增就业的主力人群,约有四成考研。2024年全国招收的研究生人数为130万人。读研这一体面的“延迟就业”机会,只属于大约十分之一的幸运儿。
另有不到五分之一的大学毕业生,选择了更高难度的“独木桥”——参加报录比76.6 :1的国考,是“真的勇士”。
这是卷到了何种程度,可以和日本比较。
日本的“至卷时刻”,是“失落的30年”的头十年。1991年到2000年间,日本应届毕业生考研人数占比 约为5%,考公的报录比 时约为18:1。此后逐步下降,2015年以来考研人数占比基本保持在2%上下,国家公务员的报录比约为5:1到4:1。
必须承认,中国家庭和学生的“耐卷度”绝非日本可比。建议“大师”们可以就此专门开题,想必可以从中挖掘出不少“赢五倍”的自豪感、自信心。
不过,饶是“高度耐卷”的国人,终究也有卷不动的时候。
卷完本科卷硕士,卷完硕士卷博士,一路卷下来,到中学当老师。十年研究生大扩招,高中教师是最稳定的就业增长点之一。2022年全国教育普查数据显示,我国高中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占比13.08%,约为2010年的4倍,增长明显。
这还只是“全国平均”,发达地区更甚。要在四大一线城市谋个像样的教席,硕士学历靠边,博士学历还得挑“出身”。“大师”们大可做一篇《中学教师素质遥遥领先》的中国好文章。
可是,对个人而言,或许是别样的心绪。二十年寒窗苦读的洪荒之力,换来了卷完自己卷别人、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人生轨迹,大半辈子就是“教育内循环”的原地转圈,值得吗?况且,生育率下降的远忧,财政趋紧的近虑,人民教师队伍也难免有僧多粥少的焦虑。
还有很多毕业研究生不配这样的焦虑,因为以研究为名的“延迟就业”避风港作用已然失效。2024年,研究生就业率为44.4%,低于本科10个点。双一流院校硕博毕业生的就业率为57%,也只是略好于本科。风有点大,避无可避。多套一层学历马甲,更多了一层脱不掉的长衫。因此,2024年成了研究生报考人数的拐点。
至于考公人数十年来的首度下降,是卷不动了。多年的“百里挑一”,卷出了茫茫多“屡败屡战”的“活范进”,卷出了“出租屋女孩”的“都市传说”。无休无止的“考公”马拉松,消耗了大量的家庭财富。
钱包瘪了,梦也该醒了。
中国社会长达20年的“教育军备竞赛”,家长们耗钱,孩子们耗命。孩子们从“起跑线”上一路狂奔,耗尽了的美好童年和最宝贵的青春韶华,迎来的却是四顾茫然的终点线。
卷教育,值得吗?
02
不可承受的教育之重,让中国孩子们身心俱疲。
20余年来,中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连续稳定下降。教育部门隔三差五发文强调保证中小学生户外运动时间,可是有多少学校真能不挤占体育课、每天户外操?三令五申的高度重视,从来都是高空盘旋,而不是落地生根。
2019年,我国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达到67.9%。2023年的统计数据更为严峻,初中生的近视率高达71.6%,高中生更是高达81%,甚至大学生中近视人数占比达90%。
2020年天津市的全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中学男生引体向上平均成绩相当夸张:初中生只能做1.7个,高中生只能做3.7个。用弱不禁风形容,不为过。
比起每况愈下的肉身,破碎的灵魂更让人担心。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四分之一的孩子抑郁,触目惊心。
很多“带病上岗”的孩子没有输在“起跑线”上,却倒在了途中。
2023年10月15日,湖南衡阳某中学发生3名初中生服药自杀事件,其中一名女生经抢救无效死亡。3个孩子都是学习成绩 的好学生,仅仅是因为月考成绩下滑,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批评,走上了不归路。死者最后一个电话打给了母亲,哭着说自己受不了了。
别说什么“温室里的花朵,心理承受能力太差”,“鸡娃”的童年没有温室,只有“炼狱”。
该校是当地名校,“周清”“月考”的频繁考试是标配。初三学生更苦,学校要求每周日下午就要返校。有学生不满举报,问题没解决,举报者却受到了批评。如此紧张、压抑的氛围,孩子的心理健康出问题,并非意外。
这就是“中国家庭高度重视教育”的真相——孩子成了教育产业的“耗才”。教育“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根本”,而是“成本”。非常讽刺,十分悲哀。
03
家长费钱、孩子费命的“高度重视教育”持续多年,一直在改,从未改好。
教改、减负、整顿教培的“大招”,也改变不了鸡娃们“只要鸡不死,就往死里鸡”的痛苦处境。说来说去都是“反对功利主义教育观”之类的车轱辘话,毫无营养,遑论落实。
“反对功利主义教育观”当然无比正确,却是无法实现的抽象正确。中国家庭的教育驱动力,除了“找饭碗”的功利目的,还有别的吗?
供孩子考研持续输血的家长,哪个是冲着崇高的学术事业来的?把考公设定为教育终点的家长们,哪个有“甘当孺子牛”的公仆觉悟?都别装了。
至于诚实、正直、善良、勇敢的人格塑造,那是和我们的教育目标毫不沾边的。中国最不诚实、正直、善良、勇敢的社交圈,就是家长群。
成人世界的种种“生存技巧”,都会在孩子入学第一天就言传身教。最起码也得交代一句,“学校里可别把心里话往外说”。
“一切为饭碗服务”的教育追求,连职业培训都谈不上。因为,在我们的语境中,“饭碗”和职业从来不是一回事。“饭碗”只是加入某个分配体系的门票罢了,与职业技能的市场需求无关。
学历的价值从来都不在于学到了什么。没有家长关心孩子在大学的专业课成绩,甚至也不关心专业的职业技能含金量。只要饭碗看上去足够大、足够铁,管它是不是工程师。所以,我们的大学里有很多无效专业,对应了大量的无效就业。家长们对此漠不关心,安之若素。
因此,在教育问题上 ,不要奢谈什么“反对功利主义教育观”,要有面对真相的勇气——我们的教育观就是“饭碗至上”的功利主义。
敢于面对真相,问题迎刃而解。用最功利主义的方式算一算自家的教育投入是不是物有所值。从学前开始到本科毕业,巨额家庭财富投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做作业鸡飞狗跳”的情绪损失、孩子身心健康的风险,究竟换来一个怎样的饭碗?
等而上者,搏来了百里挑一的考公入场券,写不完的报告总结开不完的会,还有无穷无尽的考核,人生大圆满。
中人之资,进入“教育内循环”,岁入十几万,天天和面目可憎的家长、身心不健全的孩子斗智斗勇,其乐无穷。
泯然众人的,是交了房租就剩不下几个闲钱的小白领,一柜子职业装和一台车就是全部家当,人前显圣。
上述体面的“饭碗”,解决了大学毕业生一半的生计。至于剩下的那一半,隐入尘烟,不可见、不可说、不可知……
明明是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却连投入产出比的功利账都不算,是谁教育出来的脑残?把孩子当螺丝打的残酷教育,是为了孩子免于打螺丝的惨淡人生。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大概率避免不了,又当如何?
就算起跑线输不起,终点线却是赢不到,该怎么选,还用说吗?放手吧,别卷了。
“教育军备竞赛”的经费留下来,即便大概率会贬值,总能给孩子留点平淡度日的泡面钱。未来不可期就不期。活在当下,心态放松,放过了小的,也放过了自己。换来身心健康的孩子、父慈子孝、欢声笑语的家庭生活,不香吗?
从“鸡娃”到“烂尾娃”的教育降级,是中国家庭的终极救赎。想开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