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容纳全国超50%学生的县中应何去何从? 北大教授林小英做客《十三邀》最近刷爆了网络媒体。引起了无数人共鸣的,是她对关于教育的言论。 林
原标题:容纳全国超50%学生的“县中”应何去何从?
北大教授林小英做客《十三邀》最近刷爆了网络媒体。引起了无数人共鸣的,是她对关于教育的言论。
林小英是一位研究中国教育的学者,她的著作《县中的孩子》对基层教育论述的非常透彻。
书中深入探讨了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县域教育的现状,包括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背景下的生活状态,以及政府、学校之间的关系,国家教育权力与市场选择之间的城乡动态。
2020年底,全国共有普通高中学校1.42万所,其中县、县级市举办的普通高中7243所,占比51%;县中在校生1468.4万人,占比59%,县中及其学生的数量均已占据半壁江山。2021年底,教育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县中整体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市域内县中和城区普通高中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健全,统筹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推动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2%以上。”而在2022年的全国两会上,“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县中容纳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学生,曾经屡创佳绩,如今却成为亟待振兴的对象,以及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格局的深刻变化,“县中”逐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衰落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优质师资流失与生源质量下降。近年来,一些县中的 教师纷纷被大城市的学校挖走,导致学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这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也使得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降低。城市的学校通常提供更高的薪酬和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这使得县中的 教师难以抵挡诱惑。此外,县中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也是导致教师流失的重要原因。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选择让孩子到城市上学,导致县中的生源数量和质量都有所下降。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是大势所趋。随着城市教育资源的丰富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家长们更倾向于将孩子送到城市接受教育。这导致了县中生源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
经济发展滞后与社会观念变化。由于经济发展滞后,一些县的财政收入有限,导致教育投入不足。学校设施陈旧、教学设备落后,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教育投入的多少。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往往面临财政压力,难以为教育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这导致了学校设施和教学设备的落后,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在一些地区,由于经济条件较差或文化氛围不浓,家长可能更注重短期利益而忽视教育的长期价值。这种观念的传播和影响,使得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甚至选择辍学。
地理位置偏远加上文化氛围缺失,也是影响因素。一些县中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学生们每天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路上奔波,不仅影响了学习效率还增加了安全隐患。交通不便不仅影响了学生的上下学时间和安全性还限制了学校的发展和交流。这使得县中在吸引优质师资和生源方面处于劣势地位进一步加剧了其衰落的趋势。
文化氛围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一些县中由于资源有限和文化活动的匮乏导致学生的课余生活单调乏味缺乏足够的文化熏陶和精神滋养。这使得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降低进一步加剧了县中的衰落趋势。
政策与制度因素。为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政府决定对部分县中进行撤并。在撤并过程中,如果未能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意见和需求,就可能引发社会矛盾。此外,撤并后的学校管理和教学质量也可能受到影响,进一步加剧了县中的衰落。
为了应对高考竞争,一些县中不得不采取应试教育模式,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创新能力不足。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校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考试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导致了学生负担过重、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的出现。同时,高考录取率的低下也使得学校的声誉受损,进一步加剧了县中的衰落。
图源:@非凡油条
西南大学副教授常宝宁在《县中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审视与实践路径》一文中指出,破解“县中困境”要把高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教育发展的行动自觉和内在追求,以高质量为统领,推动整体性流程再造、机制塑造和文化打造,以战略思维和系统性思维谋划新时代县中发展的新样态。
重塑县中高质量发展的教育生态,推动县中发展范式转型。县中的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从教育政绩观和文化生态观两方面为学生的自由发展赋能。在教育政绩观上,县中要摒弃教育中的功利主义,超越片面追求升学应试教育的倾向,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的片面办学行为,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文化生态观上,县中要立足县域的客观条件与现实场域,充分利用县域农业农村资源、文化资源,营造一个充满生活气息和生命特征的教育形态,以此彰显学校办学理念,凸显学校办学特色。
建立以地市为主的办学管理体制,完善县中高质量发展的制度设计。一是加强省域统筹,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为主体,制定《普通高中分类管理实施指南》,按照人才培养的主体功能将普通高中分为学术高中、综合高中、科技高中、人文高中、艺术高中、体育高中等类型,就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经费保障、评定标准等作出分类规定;二是强化地市级政府在县中发展中的办学主体责任,以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为主体,制定《普通高中分类发展实施方案》,建立“生均公用经费+特色项目+绩效奖励”相结合的经费投入机制,对市域内普通高中实施差异化监管,推进分类评价与增值评价、综合评价与特色评价、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指导学校依据发展历史、办学条件和发展水平制定发展规划,引导学校科学定位、分类发展、错位竞争;三是落实县级政府在县中发展中的管理主体责任,在教育教学管理、人事管理、经费使用中实施精准定向赋权,鼓励学校凝练发展经验、找准发展方向、整合教育资源、探索发展模式。
优化多形式的帮扶模式,完善县中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支撑。通过区域内集团化办学、城乡结对帮扶、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高校托管帮扶等方式,推动县中内涵式发展。一是实施区域内集团化办学。二是实施城乡结对帮扶。三是实施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
深化县中育人方式改革,激发县中内生发展动力。一是要大力推进县中办学模式改革,树立县中教育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思想,鼓励大部分县中试办普职融通高中或综合高中,在“一县一中”的地区大力推行综合高中,积极引导学生参加高职高专类考试,为培养本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通用型和高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二是以高考综合改革和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对学生个性特点、学习能力、职业理想与生涯规划的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并依据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和学生兴趣特长,提高学生选修课程、选考科目、报考专业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自主选择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多元发展、适性发展。
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扩大县中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数字技术是推动教育变革的引领力量,要把教育数字化作为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推动县中高质量发展。一是大规模推广双师课堂。二是建立网络教研共同体。三是开发微课程。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依托,系统梳理学科知识脉络,有重点地开发符合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微课程,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更好地满足县中教师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拓展专项计划,提高县中学生进入重点大学的机会。重点大学要继续加大对基础薄弱地区的支持力度,适当扩大专项计划实施范围和招生规模,并通过单列志愿、单独划线等特殊政策,重点增加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学生进入重点大学的机会;另一方面,将重点大学的专项招生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精准对接,积极总结“优师计划”“全科医生”的成功经验,在重点大学涉农、城建、机械技术等专业,实施县中专项招生计划,培育县域人才资源,为县域经济社会与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