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与孩子一起追求快乐 ①孩子们在户外自主选择游戏器材,乐在其中。 ②孩子们和同伴一起开心游戏。 ③孩子们开心地在雪地中感知雪。 ④孩子们
原标题:与孩子一起追求快乐
①孩子们在户外自主选择游戏器材,乐在其中。
②孩子们和同伴一起开心游戏。
③孩子们开心地在雪地中感知雪。
④孩子们在户外露营,给同伴“做饭”。 本版图片均由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提供
正像电影《头脑特工队》主人公莱莉的成长故事所揭示的,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经历快乐、恐惧、愤怒、焦虑等各种情绪,重要的是,怎样觉察、理解、表达、调节情绪,不让消极情绪影响身心健康。
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以下简称“首师大幼儿园”),有一群乐于表达、会调节情绪的老师和孩子。有家长反馈,孩子在家里不满意时会说:“我们老师从来不发脾气,都会跟我好好说话。”“我们老师从来都是问我,你是怎么想的?”……
师幼间彼此尊重信任、敞开心扉,如此舒心的环境是怎样形成的?为了寻找答案,记者入园一探究竟。
做情绪教育
就是追求快乐的过程
“什么事情让你生气?”
“奶奶不让我睡前吃糖,我很生气!”“妈妈没有把我的书包放在奶奶家,我很生气!”
“生气是什么感觉?”
“我生气的时候像河豚,肚子鼓起来了,还有很多刺!”“我生气的时候脸是红的、热热的,就像在火炉上烤着!”
…………
大班开学初,园园情绪不太稳定,早上来园时经常与姥爷争吵,进了活动室会委屈地哭起来,还经常因为这样那样的事生气。
情绪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心理现象。对于以具象思维为主的幼儿来说,情绪相对抽象,他们往往会被具体事件困扰,而很难有意识地觉察和表达自己当时的情绪。
徐瑞雪老师与园园单独沟通后,决定开展情绪问题分享会。于是,就有了上面一段师幼对话。
为何首师大幼儿园对情绪教育如此重视?
园长王异芳说,国家非常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去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发文。但心理健康不是到了某个年龄出现问题后再去解决,而是应该从小就关注孩子心灵力量的成长,因为这是会陪伴孩子一生的东西。
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孩子,是幼儿园教育的应有之义。但实践中,孩子的情绪问题很困扰老师。怎样让身心健康的老师去培养身心健康的孩子?2013年,王异芳到首师大幼儿园当园长,开始思考这一问题,并提出“培养具有心灵力量的未来中国人”。
“其实,做情绪教育是非常难的,我是学心理学的,研究儿童情绪多年,在首师大也讲‘学前儿童情绪发展与教育’这门课。当了园长后,就希望能把理论与实践结合,找到一些工具性方法。”王异芳说。
走进首师大幼儿园,细看走廊和活动室的环创,可以发现很多情绪教育的产物,老师和孩子们称其为“情绪产品”。
比如,“消化抽屉”的产生,源于一个孩子有不开心的事,但不知道和谁说。后来,孩子们设计了可以放置不同录音机的“抽屉”,有留言功能、互动功能,可以消化孩子们不开心的事。
说起来,“情绪产品”的产生,还是源于一个孩子的启发。一次,王异芳转班时,一个孩子冲到她面前说:“王老师,你今天心情不好吧?”然后,拿着一个拼插玩具贴在她胸口说:“闭上眼,倒数10个数。”王异芳数完后,孩子说:“睁开眼,现在情绪是不是好多了?”
原来,这个班刚讲过《情绪吸尘器》绘本。孩子把自己做的拼插玩具叫作“吸尘器”。“大人一想到情绪吸尘器,那得多复杂,但对于孩子,几个拼插玩具就可以解决。”王异芳说,这件事让她意识到,一个可以用的“产品”,能帮助孩子种下情绪需要调节的种子。
她引导老师们思考,当孩子有情绪时,老师该怎么做,并开展了一系列培训。后来,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设计的产品越来越多,“情绪产品大赛”应运而生。
“做的过程中,老师和孩子们都在想一件事,就是怎么让自己开心。”王异芳说,大家在头脑中不断加工着如何让自己开心,这本身就是一个调节过程,“是一种追求快乐的本能。”
问题分享会
泛起阵阵涟漪
“王老师,小朋友问‘食物可以隐身吗’,这咋回答?”
“去跟孩子们好好讨论讨论。”
“这能讨论出来吗?”
“耐心等待很重要。”
这是保教主任柏琦跟王异芳的一段对话。回班后,柏老师开了一场问题分享会,持不同观点的孩子激烈讨论。有个小女孩说:“我觉得能隐身。因为一堆红红的圆圆的西红柿,放到一堆红红的圆圆的苹果里,就隐身了。”这个回答一下把柏老师“点燃”了。后来,班里就开始玩起了隐身游戏。
“我们做涟漪课程,最开始就是从问题分享会开始的,是从老师真的愿意听孩子的问题开始的。”王异芳说。
在影响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各因素中,师幼互动无疑是核心。问题分享会的开展,就是为了让老师真正看见孩子、听见孩子、拥抱孩子。
2017年,首师大幼儿园以集体教学的形式在全园推行每周一次的问题分享会。刚开始,一些老师很抵触,挖掘不到问题的价值。但幼儿园从制度上让老师们看到了改革的决心——年底每个班长都要汇报基于问题分享的涟漪课程案例。这件事如果做好了,可以获得全园 奖励。
质变发生在2020年初。王异芳惊奇地发现:“你不让教师开他都会开,随时随地都在开。”
教研主任陈艳婕对一件事印象深刻。有个班级玩光影游戏,一个孩子说:“要是能开一家电影院该多好啊。”这个想法得到了老师的鼓励,于是问题分享会来了。从开一家电影院应该先干什么开始,老师和孩子们一年多解决了36个问题,连电影机都经历了4次革命,最后,孩子们做出了3D电影院产品,有20多部影片,全园孩子都来看。这款产品,还在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上展出了。
“真正让孩子获得成就感的事,一定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放在他面前,他能够看到并使用。”陈艳婕说,涟漪课程的理念是“源于儿童,成就儿童”。为什么要强调成就感?其实指向的是情绪,是积极快乐的心理。
问题分享会成了一日生活自然而然的一部分,实际上它是以问题链构成的连续性学习过程,如果把孩子的问题比喻成一个小石子,它投入平静的水面会形成阵阵涟漪,涟漪会生成一系列活动,促进孩子成长。于是,老师们用涟漪这一意象,把生成课程活动命名为涟漪课程。
连续观察,
才能真心地拥抱孩子
涟漪课程十分注重师幼互动质量,如果老师的师幼互动能力没上来,课程就会浮在表面。
“有一天,你和朋友打招呼,但他并没有理你。你会有什么情绪?”
“我会觉得失落,怀疑他是不是不想跟我做朋友了。”
“我可能会有点担心,他是不是出事了。”
…………
夏日午后,在首师大幼儿园的活动室,一场以“情绪ABC——一念之转”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正在进行。
孩子出现了情绪问题,怎么理解情绪背后的原因?“情绪的ABC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
王异芳主张把情绪理论通俗化、游戏化,因为只有老师内化了、孩子真的玩了,才会真正影响孩子。在她看来,如同理解孩子的情绪一样,老师能真心地拥抱孩子,一定是基于连续性观察和一对一倾听,才能敏锐地捕捉孩子的兴趣、动机、目标、困惑等,然后再用关键经验支持、积极情绪回应等方式,与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儿童观在悄然转变。比如,玩“你做我猜”游戏,遇到“坐立不安”这个词,一开始老师很容易找谐音梗或电视剧里的名字,但幼儿园要求老师用儿童视角,假设自己是孩子,这时老师就开始想生活情境,想情绪产生的原因。
教研现场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陈老师被石头绊了一下,摔倒后磕破了腿。班里有个小男孩就说:“老师,你做了一件好事。”陈老师很纳闷,磕破腿能是什么好事呢?没想到,小男孩说:“石头不能自己走路,你帮石头找到了一个新家。”
“事件本身可能不会决定你的情绪和行为,但你对事件的理解,会决定你的情绪和行为。”在陈老师看来,这是“情绪的ABC理论”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
幼儿园生活的美妙之处在于,当你真心地拥抱孩子,孩子会给你惊奇、惊喜、震撼。
一次,王异芳转到一个班,孩子向她介绍一个新产品“缓解高尔夫”。她玩了一下,但球怎么也打不进去。然后,她就问旁边一个孩子:“这能让人不烦恼吗?我怎么打着打着更烦恼了?”孩子说:“你看,你不是把刚才的烦恼忘了?而且你现在这个烦恼很好解决,你把球拿起来放进去就行,不用打。”
“这个孩子很有智慧,他在告诉我要转境。”王异芳说,人都有七情六欲,做情绪教育,不是说要减少消极情绪,而是让孩子意识到,任何情绪都正常,要合理地表达情绪,进而找到适宜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