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孙先亮:教育家型校长应当把创建教育生态放在第一位 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学校教育的应有之义。好的教育
原标题:孙先亮:教育家型校长应当把创建教育生态放在第一位
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学校教育的应有之义。好的教育环境,不仅要让每个孩子阳光、快乐、充满活力,使每个孩子的潜能和个性充分释放,更要让每个学生实现能力与素质的真正发展,不断为学生创造生命的附加值。好的环境如同优质的土壤,一粒优良的种子,如果置于污染的土壤中,也不可能结出健康的果实。校长作为学校发展的主导者,在创造教育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和任务。
教育家型校长,不仅要有“思想领导”的意识,更要有将思想转化为教育生态的实践能力,把创建教育生态置于重要位置。那么作为一名 的校长,应当创造怎样的教育生态呢?
尊重人性
人类文明的进步体现在对人的尊重上,这是时代教育的共识,也是中国当下教育的难点和普遍缺失之处。为何如此?因为在大规模生产方式的影响下,我们的教育更多地将学生视为流水线上的产品,无论是教学还是学校管理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主动思考和独立思考的意识及能力严重欠缺。或者说,由于工业化形成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完全没有把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在其拥有的发展权、选择权、学习权、思考权等方面未给予应有的支持。
尊重人性是建立学校良好生态环境的哲学基础。从人出发,以学生的尊严、潜能、个性和发展需要为基本内容,在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中,始终坚持把人放在首位,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的一切发展。教育的出发点、目的和过程都与人相关,这为教育摒弃功利主义追求,真正让每个人达到自我发展的 状态奠定了坚实基础。处处蕴含人性的教育理念、意识、行为和场景,是学校教育生态的根本所在。
释放天性
天性是每个学生自身独特的品质,也是生命个体独特的价值所在。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不仅体现出生命自在的意义,也为世界的缤纷多彩提供了支撑。教育在陪伴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不仅要承认并正确理解学生的这种特质,而且应该努力创造条件,为每个学生的天赋绽放搭建平台、提供资源和文化支持。释放学生的天赋,是对学生个体整体发展的支持,因此,不仅体现在对学生兴趣发展等方面的认同和支持,还体现在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天赋的支持,甚至包括对学生在道德表现、学习方式、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和知行能力等方面独特性的支持。
所以,学生天赋更多是学生生命个体所具有的独特性的系统特征。当学校教育搭建生态场景时,不仅要在学生的发展兴趣上提供支持,如提供校本课程、社团活动、职业体验、学科竞赛、学术研究、各类比赛等,还要关注学生学习上的差异,如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等。
塑造共性
人作为社会性的高等动物,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作为与自然界其他生物的显著区别,人既是社会环境中的一员,又要适应社会的生存环境;既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又必须与其他人学会共处;既要满足吃穿住用等生活需求,又要具备精神与人格的品质。人的社会性是教育在塑造人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重要功能。
OECD在原有的PISA测试基础上,提出了所有类型的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社会与情感能力。这是OECD近几年关注的核心能力,主要回答面对未来和不确定性,社会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相对于以前的国际学生评估测试(PISA)注重认知能力的评估,社会与情感能力评估(SSES)研究的是学生的非认知能力。OECD把社会与情感能力看作能力而非品格特质,是可培养、可塑造的。OECD基于“大五人格”理论,界定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具体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任务能力(尽责性)、情绪调节(情绪稳定性)、开放能力(开放性)、协作能力(宜人性)和交往能力(外向性)。每个维度又分为三个方面,任务能力包括责任感、毅力和自制力;情绪调节包括抗压力、乐观和情绪控制力;协作能力包括共情、信任和合作;开放能力包括包容度、好奇心和创造性;交往能力包括乐群、果敢和活力。面向未来的学生发展,社会与情感能力不仅是适应未来社会的基础能力,是每个人必备的基础能力,也是陪伴一生的人的重要能力。
校长在创造学校的教育生态过程中,应当特别重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共性”发展基础的塑造。学生发展的“共性”素质培养,不仅需要国家课程提供的基础支持,即学校要高质量地开齐开足国家基础课程的全部内容,还要从学校发展的特色和学生发展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区域的丰富资源,创设各类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完整的实践体验中,不断获得更多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滋养。
涵养自性
学生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个体,每个人都是自在、自觉、自主、自为的,因此个体所具有的自规划、自组织、自反馈、自进化等品质,并非外在赋予,而是自身所具有的独特天性。这些品质虽有差异,但人人都有。然而,这些品质并非天然就能发挥作用。正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有的人做事主动积极,思虑周全,能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而有的人则做事被动消极,上级没布置就不知道该做什么或怎么做。原因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如同深埋地下的矿藏,只有挖掘出来,才能释放出真正的价值。
所以,校长建设学校的生态环境,一定要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条件,真正相信学生,努力放手让学生去设计、决策、组织、行动和反馈。因此,在学校的教育环境创设中,要让学生成为学校教育场景中的主人,所有与学生相关的事务都交由学生自主承担。校长要创建一种“人人都是CEO”的文化,学校的理念生成、制度创设、社团活动、学校环境建设等,都要问计于学生,交办给学生。只有不断让学生参与到学校发展的各项事务中来,学校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学校,也才是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学校。学生“自性”的那些素养,才能像原子核心一样释放出促进自身成长的最大能量。
磨砺心性
在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良好的心理素养和品质至关重要。学生的同理心、抗压力、意志力、利他之心、乐群、包容心、交往协调能力等心性内容,一方面向内能起到自我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向外是具备与许多人一起做成大事业的心理基础。人们常说,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一个被保护得很好的孩子,很难经受住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现实中,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社会环境中经不起一点波折,出现躺平乃至严重的心理问题。
其实,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是心理脆弱的人,分析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我认为两个方面的原因值得重视:一是家庭问题,在家庭环境中,许多孩子的成长过程被父辈甚至祖辈过度呵护和关爱包围,家庭没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孩子成长绝不允许经受任何挫折和伤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让孩子的成长免受任何外来的锤炼,其结果是孩子被溺爱和娇宠,既不会面对任何可能遇到的事情,也不敢面对任何外部的环境;二是教育问题,一些学校缺少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盲目片面地追求升学成绩,结果没有机会去面对各种挑战,也就必然失去了自己发展的机遇,有的学校出于安全等考虑,也为学生过滤掉了各种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活动,让孩子全心全意地听课、刷题、应试……可以说,青少年之所以有如此之多的抑郁心理问题,归根结底是家庭和学校的不正当教育造成的恶果。
“事非经过不知难”,一个人良好的心理素养,需要在生活和社会现实中磨砺,也许有的人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会退缩和放弃,但真正 的心性,一定是经历过千难万险的。所以,当我们面对被精心照顾的学生时,真正的教育者应该自觉承担起责任,让每个孩子经风历雨、跋山涉水、披荆斩棘,让那颗勇敢的心、伟大的心真正生长出来,助力创造伟大的人生。
进化智性
智性是一个人发展的智慧,是每个人在生活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人的智慧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发展高度和长度。很多人将智力水平与一个人智慧等同起来,这种认知是不科学的。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真正智力水平高的不乏其人,但真正卓有成就的人却是少数,因为智商水平由人的先天因素决定,而智慧与后天的成长有很大关系,真正能成就人的事业大小的是人的智慧因素。智慧与知识有一定关系,如果一个人能正确地学习和运用知识,也许在面对更专业的问题解决时,会具有非同凡响的能力和素养。但是,没有知识的人未必没有智慧,如六祖慧能就是这样一个了不起的思想家。
今天,教育希望培养出聪明的,有智慧的孩子,但现实却事与愿违,许多孩子因为教育的灌输式、标准答案、死记硬背的教学和训练,变成了只会做题的机器。所以,根本问题在于智慧的获得是通过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反复“打磨”而不断进化的结果,知识是一些既成的固化的东西,而智慧是灵动和随机的东西。一个人的智慧生成,不仅需要知识提供认知上的阅历,更要有实践所创造的具有挑战意义的能力进化。
学校教育在当下教育环境中,完全脱离知识的学习既无可能也无必要,但是,应该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多创造学中做的机会,让知识因用而学、因创而学、因做而学;同时,也一定要为学生创造因做而学的机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锻造一个强大的头脑,关键是让知识学习成为智慧提升的基础。因此,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都能为学生的智性进化提供条件。
学校教育生态环境的核心是为学生创造价值,这种创造是全生命周期、全场景的。这需要校长有坚定的教育理念和信念,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在充满挑战的教育道路上走下去。
有人说,我们这一代人过度消耗了后人的自然资源,并且造成了环境污染不可逆转的环境,将是有罪之人。而我认为,当下严重的内卷所形成的教育环境,没有为青少年一代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塑造良好的品格、心灵和精神品质,才是罪莫大焉。海尔学校是海尔集团投资建设的一所旨在培养创新人才的特色高中学校,学校把激发学生内驱力作为教育的基础和根本,尊重人、激发人、成就人。基于人的差异化和发展的个性化,提供定制化教育和个体发展方案,让学生获得 的教育体验,实现学生发展价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