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幼小衔接 抢跑就能领先?家长:在焦虑和理性之间,选择心安 从今年初开始,尽管当时孩子还在读幼儿园大班,但陈女士已经感受到了即将成为一
原标题:幼小衔接 “抢跑”就能领先?家长:在焦虑和理性之间,选择心安
从今年初开始,尽管当时孩子还在读幼儿园大班,但陈女士已经感受到了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家长的“紧张”氛围。
“我们几个宝妈群除了会聊升学政策以外,大家讨论得最多的就是幼小衔接。”陈女士说,有些早早就为孩子报了幼小衔接班的家长,会在群里分享一些从机构获得的幼小衔接的资料,比如“幼升小数学知识点整理”“幼小衔接35套数学试卷”“幼小衔接拼音天天练”“一年级古诗词字帖”“凑十法和破十法”……
尤其是7月以来,孩子在小学进行新生报到以后,周围报幼小衔接班的家长就越来越多。
邻居妈妈们的交谈,群消息的“轰炸”,终于,一向自称“佛系养娃”的陈女士再也坐不住了,趁着暑假还有一个月,她赶紧为孩子报了一套为期四周的幼小衔接课程。
“一个多月时间又能学到多少呢?其实我也明白,但是在焦虑和理性之间,我还是选择了心安”。陈女士说。
在今年幼升小中,陈女士的孩子摇中了全家都心仪的一所小学。经历了短暂的喜悦以后,要不要给孩子报幼小衔接班的纠结接踵而至。
“我们邻居的娃娃全都报了幼小衔接,有两个同事的孩子也报了。每天群里会有很多宝妈推荐、分享幼小衔接的机构和课程,虽然我很佛系,但也扛不住这样的紧张氛围。”陈女士说,如果其他孩子无论习惯养成还是知识储备,在小学前都有了一定的基础,而自家孩子则是从0起步,作为家长,还是会担心孩子落后。
她坦言,自己对幼小衔接其实没有什么概念,为孩子报班纯粹是为了“跟风”,求一个心安。起初,她原本只想为孩子报一个一周的课程体验一下,无奈四处打听以后,基本都是四周起报,在综合离家远近、家长口碑和报班费用等因素后,她最终花了2000多元,为孩子报了四周的课程。
“好在娃娃不排斥,每天还觉得挺新鲜。”陈女士说。
她展示了孩子的课表,周一到周五,每天8:30上到16:30,共计6节课,中午有两个小时吃饭和午休的时间,包含午餐、点心和水果。上课内容包括晨诵、拼音、英语口语、数学逻辑思维、阅读、体育、好习惯养成、自控力与专注力等,每节课40分钟。
从孩子目前的上课情况来看,陈女士觉得 有价值的地方可能在于“适应”,提前知道小学的课堂是什么样子,知道一些基本的规则,并且能够慢慢坐得住,“免得去了小学惹老师烦”。
与此同时,陈女士新的顾虑也产生了,就是担心机构的老师“水平一般”,“教得不对的话,以后去了学校还要请老师纠正,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图源新华社
与陈女士不太一样,申女士认为家长是没有必要专门为孩子报幼小衔接的。
申女士是一位二孩妈妈,今年正好遇到老大小升初,老二幼升小。作为一名已经陪伴一个孩子经历了完整小学过程的家长,对于报班这件事,她的态度是看孩子的意愿。
老大当时很抗拒,申女士便没有为孩子报幼小衔接,她认为这对孩子小学的学习也确实没有影响。
老二的情况则相反,她还没来得及问,孩子却先开了口,积极主动地表示自己想上幼小衔接班,因为幼儿园很多小朋友都在上。
“看得出来,比起六年前,现在报班的氛围也是越来越浓了,连幼儿园这么小的娃娃都感染到了。”申女士感叹,虽然她觉得意义不大,但也不好打击孩子主动学习的热情,所以在孩子读大班时,她花了3000多元,为孩子报了一学期的幼小衔接周末课程,内容主要是拼音、算术、识字、英语等学科知识的提前学。
这个暑假她反而没有为孩子续班,因为经过考察,申女士发现市面上的幼小衔接基本上都是“提前学”,而少有纯粹的专注力培养、行为习惯养成等,“所以主要还是得靠亲子陪伴和引导”。
如果家长要问幼小衔接有无必要,答案是肯定的。
但市面上机构推出的“幼小衔接班”和真正的“幼小衔接”,可能是两个概念。
我们走访了部分开设有“幼小衔接班”的机构,根据介绍,其衔接内容有知识类、思维类、素质类、专注力提升、规则意识、入学能力测评等。
落点到课表上,课程设置通常有拼音、算术、英语口语、自控与专注力、数学逻辑思维、体育、美术、绘本阅读、整理习惯培养等,按机构工作人员的介绍,就是既会教授学科知识,也会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
甚至还会 ,根据报班时间的长短,数学计算可让孩子学会20到100之间的加减法运算和简单的数学应用;识字量可让孩子达到最少300字,多则1000字的体量;拼音能让孩子掌握基础的拼读方法等。
某社交平台上关于“幼小衔接”的分享贴
“幼小衔接”是不少家长关心的一个话题,但到底该如何衔接,需要衔接什么?成都市金牛区机关第三幼儿园教育集团总园长高翔表示,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孩子的学习方式、行为规范、人际关系、学校环境等都会发生变化,因此孩子需要衔接的并非“抢跑”知识。
她表示,幼小衔接非常重要,但有几个误区家长需要先明白,即幼小衔接≠提前学知识,幼小衔接零起点入学≠零准备入学,幼小衔接≠从大班才开始衔接,幼小衔接≠幼儿园单方面衔接。
关于幼小衔接,她认为,家长们担忧的问题归纳起来,无非是怕孩子“融不进环境、顾不好生活、交不到朋友、跟不上学习”。对此,家长真正应该做的是,当孩子在生活中遇到难题时,要帮助孩子分析问题存在的根源,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树立面对挫折的良好心态,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去培养孩子的这些素养,才是最好的入学准备。
当然,素养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教育也从来不是短跑冲刺,而是长途马拉松。因此在高翔看来,真正的幼小衔接其实从孩子进入幼儿园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了。“小班侧重身心和生活准备,我们会从孩子的适应能力和生活能力入手;中班侧重社会准备,从孩子的社会交往和任务意识入手;大班侧重学习准备,从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入手。”高翔说,所以当孩子真正迎来小学时,家长们大可不必如此焦虑,因为孩子可能已经为此准备了三年。
与高翔持有相似观点的还有四川天府新区元音小学副校长洪敏。
据她介绍,近年来,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些教育领域的重磅文件都在强调“加强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从这个角度来说,孩子在幼儿园的三年,确实都在为升入小学做准备。
以四川天府新区元音小学和四川天府新区元音幼儿园为例,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幼儿园和小学老师会经常相互走动、探讨,深入了解不同学段孩子的身心特点,将学段衔接的要点带入到各自的教学岗位中。
这种衔接会体现在老师与孩子相处的方方面面,面对小班、大班、小一、小二等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老师们授课的内容与方式都是不一样的。比如,小一开学时,学校通常会从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几方面安排适应性课程。同时,为了帮助孩子学习适应,学校会在开学阶段降低学习难度,减缓学习坡度,并且都是零基础教学,这样一来,幼小衔接便成为了一种让孩子逐渐适应的长线教育,而非断崖式的转变,“所以,家长大可不必焦虑”。
那么,这个幼小衔接期的暑假,家长可以做些什么呢?
对此,洪敏建议,当下阶段,家长可从心理层面去支持孩子实现幼升小的平稳过渡。
家长要避免用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去“吓唬”孩子,比如对孩子说“小学不认真听讲要罚站”“上课坐不住老师要把你赶出教室”“作业不完成不能上学”等等。
而是应该多与孩子用积极的态度去探讨即将开启的小学生活,比如可以带孩子熟悉一下学校或学校周围的环境,尝试走走从家到学校的这段路程,欣赏一下沿路的景色,多描绘进入小学后,孩子可与众多小伙伴共学、探索新知、结交新友的美好图景,以此激发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另外,暑假期间家长还应多与孩子进行亲子共读,在共读的过程中,要多与孩子交流,比如聊聊绘本的故事,自然而然地让孩子认认字等,当然,认字不是目的,目的在于点燃孩子求知的渴望,从而对学习产生期待。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孩子规律作息、锻炼生活技能、与小朋友友善交往,这些对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也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