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比妈妈更焦虑?这位心理学者30年的研究,让我们看到“做爸爸”的不容易
来源:搜狐 发表于2024-06-16 20:31:34 编辑:时寒峰
摘要: 原标题:爸爸比妈妈更焦虑?这位心理学者30年的研究,让我们看到做爸爸的不容易. 看点在精细化养育的当下,反而是爸爸的育儿焦虑更严重?这一反直觉

  原标题:爸爸比妈妈更焦虑?这位心理学者30年的研究,让我们看到“做爸爸”的不容易….

  看点在精细化养育的当下,反而是爸爸的育儿焦虑更严重?这一反直觉的调查数据,也提醒我们重新看待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角色和功能。在对父子关系进行了长达30余年的研究后,美国杰出精神分析师表示,一个高度参与孩子成长的父亲,不仅可以充盈孩子的一生,自己也会被深刻影响。

  在传统印象中,相比较女性,男性群体往往是“反焦虑”体质多一些。

  然而,今年新发布的《家庭教育蓝皮书(2024):中国家庭养育环境报告》,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发现。

  这份基于对近百万家庭的心理健康数据显示,在教育问题上,反而是爸爸比妈妈更感到焦虑。其中爸爸焦虑的比例为70%,妈妈为55%。

  且男孩的家长,也比女孩的家长更容易焦虑,二者比例分别为64%和55%。

  两相对照,让我们看到,在日益精细化养育的当下,父亲角色所面临的全新压力和挑战。尤其在有男孩的家庭里,如何做父亲更是一大考验。

  美国杰出精神分析师、同时也是父亲的迈克尔·J.戴蒙德,在临床实践以及见证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对父子关系进行了长达30余年的研究。

  他在写成的《何以为父:影响彼此一生的父子关系》一书里,提出了一个“足够好的父亲”的概念。

  《何以为父:影响彼此一生的父子关系》

  迈克尔·J.戴蒙德著

  什么是足够好的父亲?简单来说,他或许不是一个完美的爸爸,却是一个能培养自己的情感、全身心投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促进孩子成长的人。

  迈克尔发现,一个高度参与孩子成长的父亲,不仅可以影响和充盈孩子的一生;父亲本人,也会在获得父性的过程中被深刻影响。

  父亲角色,

  比我们想象中更为丰富

  在网上我们经常会看到#父亲育儿#的吐槽贴,“以带娃为借口,买自己想玩的玩具”“危险系数极高,慎重模仿”“每一天都不知道,下一秒会发什么”......

  爸爸带娃的画风,为什么总是这般稀奇古怪?

  没想到,在心理学者看来,“坑娃”式育儿的背后,也有一些特殊的教育意义。

  比如,父亲和孩子之间的打打闹闹,也是在帮助孩子发展出某种必要的心理结构,来控制自己的攻击性,调节激烈的情绪表达。

  能够和儿子厮混打闹在一起的老爸,不仅在教儿子享受自己的男性身体,同时在告诉他:暴力等“本能冲动”,是可以被调节且被享用的,不是只拿来害怕的。

  迈克尔提醒,其实,父亲在育儿中可以承担的角色和功能,要比我们想象中更为丰富。

  比如,“守护者角色”。

  这一说法可能听起来非常古老、传统,但是迈克尔发现,无论在哪个国家、哪种文化背景下,都需要父亲能在孩子孕育和诞生的早期,承担起“守护者角色”。

  这是因为,父亲如果能适时地给妻儿提供一个充满滋养的“抱持性环境”,尤其是帮助新手妈妈抵御过度的焦虑、强烈的担忧和不必要的外界滋扰,妈妈便有能力去培养出婴儿对母亲的安全依恋。

  换句话说,父亲做得越多,母亲便能在帮助孩子发展自我上,做得越多。

  这种“抱持性的环境”,还体现在多年以后,当青春期孩子开始尝试各种身份认同,想要从家庭依恋关系中逃离时,父亲还需要对这些“出格行为”表现出有条件的悦纳与支持。

  当孩子迈向幼年时期,父亲还是重要的“第二他者”。

  这个阶段,父亲需要用一种独特的方式,从将孩子从“母子一体”的状态中拉出来,鼓励年幼的孩子离开自己的“小巢”。

  研究大脑发育的儿童精神病学家丹·西格尔表示:宝宝的心智发育,既是各种身体刺激的结果,也是与不同的人进行人际关系互动尝试的结果。其中,母亲的人际能量是向心的,它把宝宝引向自己的内在;而父亲的能量是离心的,它让宝宝趋向外部世界。

  这个阶段,父亲往往会以一种更为刺激、有活力、新奇难料的方式,来与婴孩玩耍,把这个新奇的世界介绍给孩子。

  此外,父亲还是一个家庭的“情绪调节者”。

  当孩子和妈妈陷入对立的情绪时,父亲需要充当润滑剂作用:

  安抚孩子情绪的同时,还要为孩子做好耐心解释,帮助他换位思考理解妈妈的内心体验,拓宽孩子的思维,帮助他以一种全新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通过这些互动,孩子的心智,从一个只能对外界刺激做出自动化反应的发展阶段,到了一个可以思考、甚至感受别人内在体验的阶段。这是认知发展、情绪控制上的巨大进步。

  有趣的是,这种父子之间的互动,其成败关键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妈妈的手中。妈妈们需要接纳、认可、欣赏伴侣作为三角形的另一极,作为孩子生命中的“第二他者”的地位。

  迈尔克提醒,父亲和母亲所承担的角色,本就是高度互补的。

  不同成长阶段的“人生课题”

  尽管爸爸参与育儿的重要性已广为人知,但每每提起父亲育儿,大家的脑海中会浮现什么?可能仍聚焦于:帮助换尿布,去开家长会,教孩子踢足球......

  当一个男人成为父亲,他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对他的伴侣产生什么影响?

  成为父亲的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希望和害怕、欢乐与痛苦?

  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父亲需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其中?

  迈克尔指出,直到今天,这些议题大都无人问津。

  在《何以为父》一书里,他系统梳理了从婴儿期、学步期,到童年期,再到青春期……父亲和孩子各自需要处理的人生课题,以及父子关系所经历的考验。

  1.童年早期的俄狄浦斯阶段

  弗洛伊德将男孩的3.5岁-6岁阶段,命名为“俄狄浦斯阶段”。

  亲密感和竞争性,是这一阶段的两大特征。它表现为,男孩一方面会寻求父亲的指导,另一方面,也开始向父亲吹响进攻的号角。

  3岁到4岁的男孩,正在身体和情感上,经历一段和母亲逐渐分化的过程,并会对父亲一些特有的男性行为,比如刮胡须,产生好奇和模仿。

  迈克尔强调,父亲在这个阶段所扮演的主要角色是引导者,他要把儿子安全地引向一个男性的世界,塑造儿子的男性性别认同感。

  与此同时,为了让儿子接纳和汲取自己的男性力量,父亲也需要放弃“驾驭儿子”的欲望,以一种可控、节制的方式来与儿子竞争。

  比如,在和儿子进行竞争性游戏中的父亲,是应该让自己赢,还是让儿子赢?

  迈尔克建议,一个父亲需要观察儿子对胜利和失败的反应,再进行应对。

  总之,父亲的目的是挑战儿子,推他一把,而不是压制他。

  如果这个阶段父子之间的冲突,能够以协商的方式成功解决,那么儿子将学会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攻击性、竞争性和探索欲,由此获得一种健康的阳刚之气。

  2.童年中期的“潜伏阶段”

  6-12岁的孩子进入童年中期,在道德、身体、社交,特别是认知发展等方面成长迅速。

  在这个阶段,男孩们急切地想要模仿父亲,为了赢得父亲的认同和赞赏,也会努力让自己变得更有毅力和高效。

  弗洛伊德将这个阶段称为“潜伏期”。前面俄狄浦斯阶段强烈的攻击性冲动,在这一时期会进入休眠,等着“暴风骤雨”的青春期来临后再次升起。

  这一阶段的男孩,在与外部世界磨合的同时,也需要向父亲学习如何有效应对各种既矛盾又强烈的情绪。

  所以我们也会发现,如果一个男孩在小学阶段,能和父亲有密切的互动,那么他会更具同理心和高自尊,出现抑郁的概率会较低,对自己的性别角色和整个生命的态度,也会更加柔软和灵活。

  童年中期,父亲或者其他充当父亲替代者的角色,如兄长、教练,有必要通过一系列团体活动,让孩子品尝团体活动带来的成就感。

  心理学家威廉·波拉克表示,当父亲把儿子带入到团体竞技和集体活动中,男孩便有机会学着把自己的攻击性,转化为健康的竞争欲,甚至是转化为爱和亲密。

  相反,如果父亲在这一阶段缺席,他们就必须单独应对潜伏期,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将来工作中的自尊和自信明显不足,甚至一直怀揣着想要获得某位男性指导的“父亲饥渴”。

  3.孩子的青春期,也是父亲的困难期

  这个阶段,青春期男孩需要重塑自己的身份,“我是谁”是一个相当困扰又很关键的问题。

  身为父亲,不仅需要共情、接纳、支持孩子寻找在这世界上的身份认同,同时也要为他设定恰如其分的边界。

  迈克尔提醒,如果一个父亲,青春期前一直被儿子当成偶像来崇拜,那么这个过程会尤其艰难。因为青春期越往后,儿子越会感到和父亲之间的联结很幼稚,更想要挑出爸爸的不足之处,不再想和爸爸有太多接触。

  父亲理想化形象的破灭,对于青春期男孩来说是痛苦的,他们会急切地从同龄人或其他成年男性哪里,寻找父亲的替代者。这也是为什么,这一时期的男孩,更乐于和同龄人或者是父亲以外的成年男性相处。

  这一阶段,父亲需要采取支持而非破坏的态度,来处理孩子的分离需要,甚至允许孩子把自己作为独立于原生家庭的个体。

  与此同时,青春期孩子的父亲,还要直面自己的中年危机问题。当孩子已经长大,中年父母需要在“好爸爸/好妈妈”之外,有一个新的身份。

  我们经常会看到,在孩子离家之后,很多父母会出现所谓的“空巢综合征”,这一现象下深埋的,其实也是中年身份危机问题。

  当然,在孩子不同的生命阶段,父亲自身也会从积极养育中获益。

  精神病学家凯尔·普鲁特(Kyle Pruett)的研究表明,育儿参与度高的父亲,情感会更加丰沛,头脑会更加灵活,思想会更加开放,身体也会更加健康。

  且一个积极养育孩子的父亲,通常也会与自己的父母和解。

  作为父亲,迈尔克也是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才充分理解自己父亲当年的矛盾内心。回头看,他深深感激父亲当年所做的一切充满爱的努力:看到自己既渴望独立,又希望保持联结的需要。

  “父爱不必如山”

  “母亲与孩子之间的联结是纯天然的,而父亲和孩子之间的联结,则是需要被培养的。”卢梭这句富有哲理的话,非常精辟地阐释了父子关系与母子关系的不同。

  如何培养父亲和孩子之间的联结?积极参与孩子的生活,被认为是培养父亲与孩子之间情感联结的秘诀。

  具体到参与到什么程度呢?英国 儿科医生兼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曾发明一个术语,叫作“足够好的母亲”。

  “足够好”的意思是,妈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足够亲近,可以帮助孩子的心灵成长;

  但又不会太近,以至于让其感到窒息。

  相对应,迈克尔则提出了“足够好的父亲”,走的也是一条“中间道路”:

  一方面,引导和指导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获得对事物的掌控感;

  另一方面,又要促使孩子最大限度地接受世界的挑战。

  在心理学家眼里,相比较母亲,父亲往往更能持续地把孩子视为一个有着自己内在主观世界、相对独立的存在。

  更重要的是,“足够好的父亲”,是一个日常可及的理想形象,而非完美。

  今天,我们常常用“父爱如山”来形容厚重、无言的父爱。但很少有人去揣摩,这一惯用表述有什么问题。

   精神科医师曾奇峰则给了我们另一重视角:

  ”

  父爱如山,想表达的是这种爱的厚重与稳定,但也会在意识与潜意识中变成,对父子或父女双方的重负。

  有多少父亲因为无法给予如山的父爱而逃避,以及有多少子女同样因为如山的父爱而受伤。

  在他看来,父爱可以是轻盈的,像满天飞舞、香气袭人的花瓣雨;是餐桌边一个轻描淡写却意味深长的玩笑;也可以是山崩地裂时真假莫“辨”的淡定从容。

  总之,为人之父,不应该是沉重的。当父爱,被过多强调为“责任”的时候,也会破坏做父亲的天然乐趣,使父亲角色成了一种职业或劳役。

  成为父亲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男人在与孩子玩耍、学习、交流、相互欣赏乃至崇拜的过程中,不断修通自身,让自己更有幸福感、充实感,获得生命意义的过程。

  正如曾其峰在这本书的序言里所说,

  ”

  父亲并不单单是帮母亲打打下手、做个替补那么简单。

  他是一个男人这个简单的事实,和他所怀揣的父爱,将影响孩子一生。

  今天是父亲节,祝愿天下所有的父亲,都能享受这段特别的“父子旅程”。

投稿邮箱:qingjuedu@163.com
相关推荐
我国超三成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有入托需求
我国超三成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有入托需求

原标题:我国超三成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有入托需求 我国现有近3000万名3岁以下

观察2小时前

人工智能迭代一切,文科生将是“最后幸存者”
人工智能迭代一切,文科生将是“最后幸存者”

原标题:人工智能迭代一切,文科生将是最后幸存者 2024年的高考,舆论场上似

观察2小时前

2024年美国教育统计报告发布 | 中小学生数量为4960万人
2024年美国教育统计报告发布 | 中小学生数量为4960万人

原标题:2024年美国教育统计报告发布 | 中小学生数量为4960万人 近日,美国国家

观察2小时前

北京公办高中再生变局,国际学校如何突围?
北京公办高中再生变局,国际学校如何突围?

原标题:北京公办高中再生变局,国际学校如何突围? 近期,朝阳区教委在2

观察2小时前

一针见血!AI专家指出,教育的问题不是太内卷,而是
一针见血!AI专家指出,教育的问题不是太内卷,而是

原标题:一针见血!AI专家指出,教育的问题不是太内卷,而是过拟合,一下子

观察3小时前

爸爸比妈妈更焦虑?这位心理学者30年的研究,让我们
爸爸比妈妈更焦虑?这位心理学者30年的研究,让我们

原标题:爸爸比妈妈更焦虑?这位心理学者30年的研究,让我们看到做爸爸的不

观察3小时前

大学“青椒”逃不过35岁魔咒:上岗有多难,失业就多
大学“青椒”逃不过35岁魔咒:上岗有多难,失业就多

原标题:大学青椒逃不过35岁魔咒:上岗有多难,失业就多容易 导读:在各大社

观察3小时前

国际教育行业成“后高考时代”大赢家?“换赛道大战
国际教育行业成“后高考时代”大赢家?“换赛道大战

原标题:国际教育行业成后高考时代大赢家?换赛道大战爆发 国际教育行业如

观察2024-06-15 17:06:18

高考后去美国留学需要高考成绩吗
高考后去美国留学需要高考成绩吗

原标题:高考后去美国留学需要高考成绩吗 高考后去美国留学不需要高考成绩

观察2024-06-15 17:05:08

189万余份高考试卷如何评分?记者直击浙江高考评卷现
189万余份高考试卷如何评分?记者直击浙江高考评卷现

原标题:189万余份高考试卷如何评分?记者直击浙江高考评卷现场 随着高考落

观察2024-06-15 17: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