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 读书日新景:女生在拼书,男生在白嫖? 女性更爱买书,更爱分享书,更愿意为文化消费买单,得女性者得天下。 前两天,被人拉入一个拼书群
原标题: 读书日新景:女生在拼书,男生在“白嫖”?
女性更爱买书,更爱分享书,更愿意为文化消费买单,得女性者得天下。
前两天,被人拉入一个拼书群,群里日夜颠倒川流不息,500个人热血沸腾地讨论着拼书大业:
有些讨论很市井,言必称几折,没个5折都不好意思拿出来说;有些讨论巨专业,作家的生平、婚姻、八卦如数家珍;有些讨论挺温情,分享自己读某本书的瞬间与记忆,一不小心就被共情到……
我这才后知后觉,4.23世界读书日到了。
第一次进这种群,东张西望一番,又被拉进几个相似的群,有不少新发现:
比如普通人买书时的价格敏感度远比我预料的高;比如还有出版社的工作人员潜伏其中,偶尔还出来吆喝一下;
比如多多读书月在各大拼书群热度 ,好几个群都是随读书月而动;
比如读书买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仍然蔚然成风,大半夜的拼书群还有人在聊书;
比如不同年龄层的读者也像我年轻时一样喜欢买世界名著,我刷到好几次《基督山伯爵》……
01
还有一个意外的发现。
在拼书群里,很多人的口头禅是“姐妹们”——“有姐妹们拼嘛”、“姐妹们冲啊”,“姐妹们”出现的频率甚至和“群友们”差不多。
难道我误进了女生拼书群?
我仔细观察了群友们的ID名、头像、说话口吻、以及买书类别,大致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些群虽然不是女生拼书群,但群友构成显然以女性为主,而且人数优势比较明显;发言活跃的,喜欢分享读书心得的也以女性为主,为数不多的男群友更喜欢潜水。
我来了兴趣,又去看了一圈社交媒体上的读书博主,发现同样以女性为主,跟帖踊跃、热爱分享读书心得的用户也是女性为主。
那么,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女性更爱买书,更爱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读书?
我又去逛了豆瓣小组“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去新浪微博搜索“拼书帖”,发现参与拼书、参与“多多读书月”的活跃用户同样以女性为主。
“多多读书月”的销量数据也可作为佐证。在前六届多多读书月中,女性主义书籍持续热销。
在某届“多多读书月”“最受读者欢迎的十大好书”中,女性主义书籍有三本(《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盐镇》《看不见的女性》),女性读者爱读的“泛女性主义”书籍有两本(《亲密关系》和《一百年,许多年,许多事》)。
虽然说男性读者也会看(泛)女性主义书籍,但相关作品的热销,的确可以说明,女性正崛起为纸质书市场举足轻重的“中流砥柱”。
近两年,经常有出版界的朋友在聊天时表达过类似的感受:得女性者得天下。一本书要大卖热卖,没有女读者的参与是无法想象的,真正现象级的畅销书更是如此;而与此相对的是,“直男”向的书籍越来越不好卖。
02
那么,可以得出“中国女性更爱读书”的结论么?
以我有限的观察来看,我觉得不能。
但是,“女性更爱买书”很可能是成立的。
我试着分两个方面探讨。
其一,在文化消费上,大多数男性读者(观众)就是一群缺乏消费意愿的“白嫖主义者”,他们的销金窟是网游,文化消费高度集中于网游氪金。
当女性读者充斥于各种拼书群时,那些爱读书的男性正在其他群里索取交换电子书。
如果你在一个大群里推荐一本书,男同胞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有PDF么?有免费资源么?求书。
然后,会有一群男同胞刷屏:同求。
大多数男生不是不爱读书,他们只是不愿意花钱买书。
当然,如果书的打折力度足够,他们的买书偏好可能会提升一些。
“白嫖党”横行的状况也发生在影视领域。
在2021年年初大火的网剧《赘婿》中,主人公宁毅被塑造成了一个舔狗深情人设,对妻子苏檀儿忠心耿耿,几无二心,反倒是女主苏檀儿还有一个倾慕对象乌启豪,还上演了大闹婚礼的狗血桥段。
而在《赘婿》的网文原著中,宁毅除了正室苏檀儿之外,还有七个女人。很显然,这就是经典的“男频文”。
在《赘婿》之前,男频文的影视剧大多遭遇了市场惨败,其核心原因就是作为大文娱消费主力的女性观众对“男频”不买账。而男性读者呢,看看盗版网文倒是很乐意,让他们去为了看剧给视频网站充值就太强人所难了,更何况是购买剧中明星代言的商品呢?
我经常开玩笑说,《鹿鼎记》如果再重拍,很难有当年的收视盛况了。原因也很简单,有多少女性观众愿意去看“一男七女”的爱情模式呢?
其二,女性不仅爱读书买书,还愿意分享。
女生读到好书,会热衷于向闺蜜推荐,会发一条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喜爱,而遇到不喜欢的书,也往往口下留德;而男生呢?从豆瓣就可以发现,很多“豆瓣男青年”热衷于用读经典给自己立人设,对新出版的书各种吹毛求疵提灯定损,言必称“这书不行,这作者水平不行,我劝你不要读了”、“谁谁谁也不过如此,不如我读过的谁谁谁”。
女性推荐书是因为喜欢,男性推荐书往往是为了立人设。
也因此,至少在读书方面,女性的爱分享特质天然适合这个社交媒体时代,天然适合各种拼书群荐书群,“拼书”对她们而言一点都不违和,与她们的文化消费习惯天然契合。
女生读到好的书,他们会充满共情地向姐妹推荐,诉说她们的情感,将她们的人生经历、记忆与这本书勾连,创造出新的阅读维度。
这也就是为什么,女性读书博主的荐书更加有感染力的原因。
而面对书的推荐和分享,女性读者的反应也更加nice与平和;而有些男性读者呢,往往第一反应是“割韭菜”、“营销文”云云。
这也就是为什么,作为推书第一大V的董宇辉,有那么庞大女粉丝的缘故。
当然,男性面对书籍的批判性本能,也是有很大正向社会效用的,但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至少对于买书而言,批判性的负分享本身不是好事。
03
女性更爱买书,更爱分享书,更愿意为文化消费买单,这是一个事实,无关道德批判,更无关性别偏见。
根据在各个读书群的“潜水”所见所得,我也初步有了一份“多多读书月”的“女性春日书单”,也未必都是女性主义。
考虑到女读者对荐书分享书的态度更加有开放性,我也就不揣浅陋地在这里推荐一下。
姐妹们,冲起来。
1、《给樱桃以性别》,(英)珍妮特·温特森 著,邹鹏 译;新星出版社
《橘子不是 的水果》姐妹篇,对性别的讨论入骨三分,但不仅仅是关于性别,还涉及爱与自我的身份认同。
2、《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李银河 著,上海三联出版社
一本非常有挑战性的书,是关于女性之“性”的讨论,也是女性何以成为女性的一本手册。
3、《厌女》,上野千鹤子 著,王兰 译,上海三联出版社
作者是 的社会学学者。这本书有一个副题叫日本的女性嫌恶,也就是所谓“厌女症”,有趣的是,这本书不光是讨论男权视野下的“厌女”,还涉及了女性自身的“厌女”。读这本书需要一定的心理建设。
4、《女人的事》,(美)梅根·斯塔克 著,詹涓 译;文汇出版社
同样是女人,一个阿富汗女人与一个美国女人当然是不一样的。作者是一名战地记者,见过不同地区的女性的命运,而当她自己也成为母亲后,却也不得不去面对“女人”这个身份。面对冗杂的家务,以及辛苦无比的生育和养育工作,她对“女人的事”发出了自己的质问。
5、《成为波伏瓦》,(英)凯特·柯克帕特里克 著,刘海平 译,中信出版社
这是一本波伏瓦的传记作品。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波伏瓦,但这不妨碍去了解和理解波伏瓦。
6、《桑塔格传》,(美国)本杰明·莫泽 著,姚君伟 译,译林出版社
给一个 作家同时也是女权主义者写传记,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书作者驾驭住了这个复杂题材,并且凭此书获得了普利策奖。一贯擅长对世界品头论足的桑塔格,终于被放在历史中供人评述,不知她知道的话会作何感想。
7、《你以为你是谁》,(加)艾丽丝·门罗 著,邓若虚 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作为一名获得诺贝尔文学家的女作家,怎能没有一本关于女性本身的著作。事实说明,一个成功的女性,必然会去关注与思考作为女性这一角色的社会身份。网上流行的月经羞耻、容貌焦虑、性骚扰、母职枷锁,在这本书里都有所讨论,果然是一部“冒犯之作”。
8、《孔雀菩提》,焦典 著,新星出版社
95后女性作家焦典的首部小说集。包括莫言、余华、毕飞宇、苏童等一堆国内 作家推荐,这本身也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女性主义观察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