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研究发现:高校女教师群体 健康问题风险高 如果说,10年前我国高校专任教师队伍中女性能顶半边天,那么今天女教师已经能撑起多半边天。 根
原标题:研究发现:高校女教师群体 健康问题风险高
如果说,10年前我国高校专任教师队伍中“女性能顶半边天”,那么今天女教师已经“能撑起多半边天”。
根据教育部网站 公布教育统计数据,2022年我国普通高校中,女性专任教师已达到105万人,相比2013年(71万人)规模增加34万人,涨幅48%。
十年间,高校专任教师中女教师占比从2013年的47.7%一路稳步增长至2022年的52.8%。
与此同时,国内外近期的一些研究发现,这个日益壮大群体的健康问题需要被给予更多关注。
导师工作负荷,更易危及女教师健康
2021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鲍威做了一项关于高校教师健康影响的研究。其结论显示,学术竞争加剧引发高校教师职业负荷的不断扩增,教师已成为生理心理健康问题的高风险人群。
除了中生代教师和资深教师群体,女性教师群体健康受到负面冲击也更加明显。
来源:《玻璃大厦:高校教师职业负荷对健康的影响》(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1,19)。
数据显示,女性教师乳腺结节的检出率在2014—2018年从31.36%增至42.17%,呈明显增长态势。
研究发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院系服务等职业负荷对高校教师高血压、高血糖、甲状腺结节和乳腺结节(女性)的检出率具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正向影响。尤其对女教师而言,院系服务的职业负荷显著增加其乳腺结节的检出率。
研究指出,相较于男性教师,女性教师不仅在话语权、发展权、社会声望和资源分享等方面明显不足,而且在精神与心理上也处于劣势的生存状态。女性教师的教学工作投入远高于男性教师等因素,可能是导致女教师成为生理健康问题的高风险群体的原因。
比如研究发现,指导研究生的相关工作负荷更易危及女性教师(尤其是中青年女性教师)的健康。这可能由于女教师在研究生指导过程中倾向于投注更多的精力与情感。因而在面对学术基础薄弱,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出现危机的学生时,女性教师也更易陷入情感焦虑和身心消耗,导致健康风险上升。
而且另有研究发现,国外高校女性教师也存在类似健康风险。
2023年5月,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教授格洛丽亚·马克斯撰写文章《多任务处理是学术生产力的天敌》(Multitasking Is the Enemy of Academic Productivity)指出,多重工作任务已成为高校教师工作和生活中压力倍增的主要原因,并且对女性教师完成三重任务(教学、科研、服务)的负面影响更为强烈。因为与男性教师相比,女性教师往往会花更多时间在服务工作和指导学生上。
高校女教师的生育困境
高校女教师群体不仅要面对高负荷工作给其健康带来的负面冲击,她们还要经历生活与工作压力叠加带来的挑战。
2023年,澎湃新闻发布的一篇文章《高校女教师两难困境:当生育时钟与考核时钟同时响起》,关注到当下青年女教师的生育困境,引发大批读者共鸣。
文章中说道,高校教师入职的年龄通常在30岁左右,由于目前国内相当多的高校实行“非升即走+定期考核”制度,意味着高校青年女教师入职后就需要面对考核期与 生育期(公认在35岁之前)的严重冲突。
而且在生育的不同阶段,高校女教师也会面临各种难题。比如备孕阶段,巨大的考核压力可能会压缩女教师的生育选择空间。怀孕期间,孕妇身体上的多种不适、疼痛也会对正常学术工作产生严重影响。虽然女教师也有产假,但产假的4-6个月会被计入考核期……
怀胎十月与产后半年占据了3年聘期的1/2,或5年聘期的1/4时间,这很容易让青年女教师陷入生育与工作的两难。因此在文章末节,作者探讨了适当延长生育女教师的考核期的可能性。
延长女教师考核期
其实2021年,我国已出现对孕哺期女性延长考核期的相关提倡。2021年7月,科技部、教育部、人社部等十三个部门联合推出了《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该文件第11条规定:在考核评价、岗位聘用等环节,对孕哺期女性科技人才适当放宽期限要求、延长评聘考核期限。但现实中此规定落地情况并不普遍。
另外,不同高校对孕哺期女教师的工作量减免也不一,有的明确规定减少工作量,有的可以减少行政事务或教学事务,但也有高校完全没有减免。
面对生育带来的职业困境,受访女教师都希望在政策层面可以明确要求高校延长生育女职工考核期,要求各类基金项目弱化对女性申请者的年龄限制。
一个好消息是,考虑到女性因生育可能造成事业发展客观上的停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表示,从2024年起,将女性科研人员申请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年龄上限放宽到48岁。这项政策调整无疑为女性科研人员提供更多的机会。
从制度上为高校女教师打造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让她们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兼顾工作与生活,才可能让她们在专注事业发展同时,也能达成个人的“生活理想”。
高校女教师群体不仅要面对高负荷工作给其健康带来的负面冲击,她们还要经历生活与工作压力叠加带来的挑战。
2023年,澎湃新闻发布的一篇文章《高校女教师两难困境:当生育时钟与考核时钟同时响起》,关注到当下青年女教师的生育困境,引发大批读者共鸣。
文章中说道,高校教师入职的年龄通常在30岁左右,由于目前国内相当多的高校实行“非升即走+定期考核”制度,意味着高校青年女教师入职后就需要面对考核期与 生育期(公认在35岁之前)的严重冲突。
而且在生育的不同阶段,高校女教师也会面临各种难题。比如备孕阶段,巨大的考核压力可能会压缩女教师的生育选择空间。怀孕期间,孕妇身体上的多种不适、疼痛也会对正常学术工作产生严重影响。虽然女教师也有产假,但产假的4-6个月会被计入考核期……
怀胎十月与产后半年占据了3年聘期的1/2,或5年聘期的1/4时间,这很容易让青年女教师陷入生育与工作的两难。因此在文章末节,作者探讨了适当延长生育女教师的考核期的可能性。
延长女教师考核期
其实2021年,我国已出现对孕哺期女性延长考核期的相关提倡。2021年7月,科技部、教育部、人社部等十三个部门联合推出了《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该文件第11条规定:在考核评价、岗位聘用等环节,对孕哺期女性科技人才适当放宽期限要求、延长评聘考核期限。但现实中此规定落地情况并不普遍。
另外,不同高校对孕哺期女教师的工作量减免也不一,有的明确规定减少工作量,有的可以减少行政事务或教学事务,但也有高校完全没有减免。
面对生育带来的职业困境,受访女教师都希望在政策层面可以明确要求高校延长生育女职工考核期,要求各类基金项目弱化对女性申请者的年龄限制。
一个好消息是,考虑到女性因生育可能造成事业发展客观上的停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表示,从2024年起,将女性科研人员申请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年龄上限放宽到48岁。这项政策调整无疑为女性科研人员提供更多的机会。
从制度上为高校女教师打造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让她们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兼顾工作与生活,才可能让她们在专注事业发展同时,也能达成个人的“生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