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借阅量大幅下降,大学图书馆不香了吗?高校如何卷起来? 很多爱书之人喜欢引用博尔赫斯的一句话: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而作为高校的标
原标题:借阅量大幅下降,大学图书馆“不香”了吗?高校如何“卷”起来?
很多爱书之人喜欢引用博尔赫斯的一句话:“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而作为高校的“标配”,图书馆其实是大学生最大的“福利”之一,也是不少高校招生吸粉的重要帮手。
然而,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近日再次来到公众视野:高校图书馆纸质书借阅量正经历断崖式下降。
有媒体披露,据各高校图书馆统计,近年来,特别是近3年,纸质书借阅数据呈断崖式下降趋势,部分学校降至最高峰时的一半甚至1/3。是爱看书的大学生少了吗?大学图书馆“不香”了?如何“抢回”大学生?
现象
高校纸质书借阅量逐年下降
随着电子资源和移动网络的兴起,高校图书馆纸质资源借阅量逐年下降,是世界范围内大学面临的普遍趋势。
浙江某高校图书馆馆长介绍,10年前生均年借阅量有7册,现在3册不到。东北某高校图书借阅量2019年为24万多册,2022年仅为8万册。据媒体报道,青岛大学相关通报显示,该校图书馆的借阅量,由10多年前的年均60万册,降到了每年六七万册,只有10多年前的10%。
一项针对10余所高校的学生采访显示,大学生阅读量下降是不争的事实。采访中多位学生表示,自己一年读书量为个位数,且大多是备战考研或参加各级竞赛用书。有统计显示,学生论文的引用来源从过去的纸质书籍居多,变为基本是期刊、数据库等处的网络资料。
浙江省树人阅读研究院牵头组成的课题组2022年对2万余名大学生开展的调查显示,在纸质图书阅读方面,有8.21%的学生全年没有阅读过一本纸质图书,全年阅读量为1~5本的占60.26%,只有不到1/3的学生年阅读量在5本以上。
热议
爱看书的大学生少了吗?
大学图书馆借阅量大幅减少,已是一个普遍性现象。但将其等同于“学生不爱看书”了,恐怕过于简单化。近年来,大学生们的阅读时间并不少,只是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变得多元。他们不再依赖图书馆里的馆藏书籍,而是通过自行购买书籍,通过电子书、网页、音视频等方式完成阅读。
比如,即便是爱看纸质书的群体,很多人也习惯自己购买而不是去图书馆借阅。一则针对山东农业大学图书馆借阅量分析的论文就发现:31.36%的学生认为图书馆纸本图书携带不方便、更新慢。有52.35%的学生选择自己购买图书,不仅满足阅读需要,还可以作为收藏图书的一种方式。
还有部分受访大学生表示,大学生纸质书阅读偏少的原因还包括课业负担重、网络吸引力更大、数字化阅读增多等原因。
北京交通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崔雁发现,在电子阅读方面,无论是电子图书还是电子期刊,使用量都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树人阅读研究院2022年的调研显示,浙江省大学生电子书的阅读率为88.22%,全年电子书的人均阅读量为13.50本,远高于同期全国成年国民3.30本的平均水平。
而这也和当前社会整体的阅读趋势相符。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9.8%,但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达到了80.1%。可见,数字化阅读已经渐渐成为主流,大学生没有排除在这一变革进程之外,高校图书馆自然也会受到影响。
行动
高校图书馆能做些什么?
图书馆吸引力下降、服务模式单一……在如今这个图书变得越来越触手可及的时代,大学图书馆应该靠什么来成为大家向往的“天堂”?积极创新,应成为图书馆的自觉选择。
觉得图书更新慢、找书查书不智能?
如今,智慧图书馆建设、电子藏书库扩容等逐渐成为高校图书馆升级软硬件的重要尝试。此前,面对学生年借阅量20%以上的下滑速度,长沙理工大学斥资200万元,将学校图书馆改建为智慧图书馆,搭建线上阅读平台,为学生提供带有iPad的阅读椅、数字CD搭配高品质耳机等。
升级服务方面,有的图书馆找书查书可以智能定位;有的阅览桌设有墨水屏,支持扫码预约、签到、暂离等,在细节上下足功夫,主打一个舒适实用。
觉得图书馆吸引力不够?
去年,广东财经大学广州校区图书馆设置的“发呆区”走红,还有其他校区学生专门跑来“打卡”。据悉,“发呆区”已设置多年,学生们在此可以名正言顺地“发呆”,远眺遐思、说话交流、自由走动、饮食休憩、吹风看景均可,让学生们有短暂逃离“内卷”的松弛感。
网友们对图书馆设立“发呆区”普遍认为很可爱、很亲切,图书馆尊重学生个性和发散性思维的举动得到大家的积极响应。
觉得图书馆功能区单一?
拓展图书馆文化服务外延也是不错的尝试。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刘凡儒介绍称,该校正在做体验式、沉浸式的空间建设。不仅有影音视听空间、书咖吧,也有各种小型的研学空间。2024年还要做一些学生喜欢的品鉴会、读书会,或者是沉浸式体验,比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纸扇、拓印技术等等。还会和博物馆、外部的文化机构等相关部门合作,做各种融合式的尝试。
觉得图书馆不够好玩?
复旦大学大数据研究院、国家智能评价与治理实验室基地副主任赵星认为,新一代图书馆将成为城市的“第三空间”,将通过知识媒介进行社交,在虚拟世界里模拟读书空间,阅读者以虚拟形象和身份进行交流,还可以联动作者进行新书发布、读书会等活动,让知识更深入“心智”。
“线上的虚拟空间和沉浸式交互环境的打造,是当前典型的应用探索。”赵星以一个名为“巴别图书馆”的项目举例。该项目收录了从古至今、关于巴别塔倒塌之前的各类描写,当读者单击键盘的“F”键,就可以开启“飞行模式”,在图书馆内飞行。当读者“翻阅”众多书籍中摘抄下来的剪报时,仿佛在探索和梳理一个个谜面,这个空间由每一个读者共同参与构建。
一所图书馆,就是一个不断生长的“有机体”。总之,从读者需求和体验出发,不断提供创新、人性化的服务,一定能吸引更多人前来驻足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