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人才培养的困与解:产教融合何以重要? 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长82万,再创历史新高,然而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稳就业保
原标题:人才培养的困与解:“产教融合”何以重要?
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长82万,再创历史新高,然而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稳就业”“保就业”任务艰巨。面对此种现象,我们不禁思考:为何即便拥有优越的学院背景,许多毕业生依然步履维艰,面对就业市场如履薄冰?为何企业在人才市场上深感招工难,与大量优质人才擦肩而过?这一切困境的背后,似乎都指向了高校教育与行业需求脱钩这个问题。
究其原因,既有需求侧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带来的人才需求的变化,也有供给侧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结构失衡。人才需求与就业的供需矛盾,造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人才荒”并存的局面。
因此,我们需要共同思考,人才培养的过程究竟是不是真正为学生和社会创造了价值?我们应当关注的不仅是分数的高低,更是学生是否能够在社会中发挥作用。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期待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游刃有余,企业用工难题得到更为合理的解决。
困境之匙:产教融合共赢新模式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2023年12月4日举办的2023首届海南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国际论坛中,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提到:“学术研究成果都需要产业化,产业化过程当然需要人才,而企业是学术成果产业化的最佳载体。”这一观点无疑为我们理解当前问题提供了一把解锁的钥匙。
要解决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脱钩问题,“产教贯通,校企共建”即是新的解题思路。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认为这一改革方向正契合了高等教育为中国式现代化服务,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的战略定位:“高等教育发展自身的小逻辑要服务服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产业界是创新的热土,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产教融合在国家的积极倡导和支持、企业与高校的不懈努力下,正得到深入推进。然而,尽管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产教融合距离预期水平仍有一定差距。部分问题仍然存在。李岩松校长对此进行了深入说明,指出产业界与教育界的沟通渠道尚不够通畅,信息不够对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和水平上尚不能完全适应。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之间的充分匹配尚未实现。同时,高校在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和科技转化方面仍不能完全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的需求,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仍有提升的空间等问题。
如何破题?在本次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企业家基于教育行业及企业发展的深刻洞察分享了自己的理解。
宁德时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创始人曾毓群认为:一是完善多元化培养方案,加强交叉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二是创新考核评价方式,注重科技创新和落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既在基础理论上有突破,又具备技术应用和整体解决方案的综合竞争力;三是持续探索产教融合新范式,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通过专业共办、平台共建、资源共享等方式,实现科研实践与前沿开发共用、理论教学与企业课程共抓的新局面。
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刘科提出:技术转移不是今天把做好的研究拿去转移,也不是靠中间人来完成的,而是需要有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来完成。所以,产学研的技术转移实际上是人的转移,在学生中发现人才,并有意识培养。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长、国家发改委社会司原司长欧晓理指出,产教融合的改革方向有两个:一是迎合知识融合趋势,实现学科交叉融合;二是促进国际交流合作,摆脱象牙塔思维,走向经济、社会、生活中心,实现在人才培养中的“四共”:共商、共建、共创、共享。
御风同行:打通教育与产业、国内与国外“双循环”
教育离开产业,仿佛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产教融合这条赛道上,吉利充分发挥企业的办学主体作用,通过将学校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更接近产业需求,为师生创造“真题真做”机会与平台,探索出解决多层次的“企业人才荒和学生就业难”困境的吉利方案。
汽车企业入局产教融合,背后也有时代的推手,或者说,吉利教育公益事业与其投身民族产业相伴相生。1997年,吉利作为中国第一家民营汽车企业,当时技术性人才匮乏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吉利积极参与中国教育改革,校企双方联合培养、共同承担教学和生产双重职能,探索出“部分课堂设在车间,老师中有师傅,师傅中有老师”的校企融合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学校与企业从物理形态到办学思路打破围墙的校企互动发展格局。
吉利教育二十六载,已培养毕业生18万余人,其中80%以上的毕业生进入全国相关行业的各类企业就职工作,约4万余人先后成为了吉利员工,成为技术骨干、经营管理人才等,为我国的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做出了吉利贡献。
本次论坛上,李书福基于深耕教育领域多年的行业研判,阐明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即因材施教,实现人才培养的“千人千面”。不同于“千人一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吉利教育致力于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计划,一人一个学习大纲,助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成才。
另一方面,学校与国际教育创新相互协同、相互启发。学校创新不仅包括内部学科建设创新,还需在理念、方法上创新,并和世界各地学校构建校际关系的建设和发展,探索更多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可能。如今,三亚学院全球化协同的“朋友圈”不断扩大,迄今已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90多所高校、教育机构以及国际组织建立了交往与合作关系。因此,从产业到人才培养,从国内到国际,“双链条”的打通助力吉利学子搭建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国际化学习平台。
应时代之需,育创新复合型人才。举办海南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国际论坛正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回应时代变革的创新之举。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精彩的发言和深入的交流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期待各高校、企业勇担时代使命,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主动求变与科学应变,书写我国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奋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