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国考热与考研冷下的就业观 11月26日,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共261.3万考生考前进行了报名确认、225.2万人实际
原标题:国考“热”与考研“冷”下的就业观
11月26日,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共261.3万考生考前进行了报名确认、225.2万人实际参加考试。据悉,2024国考共有303.3万人通过招录单位的资格审查,报名人数首次突破300万人。在国考持续升温的同时,今年,考研报名人数连涨八年后出现首次下降。
有分析认为,国考“走热”与考研“遇冷”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同时,国考“高热”的现象不具有可持续性,既无法实现人才效应最大化,也不利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因而需要鼓励并发展实体经济,提高非公单位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为国考热“退烧”。
国考报名人数首破300万
11月26日,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在全国237个城市、87682个考场同时举行。共261.3万考生考前进行了报名确认、225.2万人实际参加考试,参考率约为86.2%,参加考试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57∶1。
此前,据国家公务员局消息,2024国考的招录人数为39561,比2023年增加2461人,涨幅近7%。网上报名与资格审查工作分别于10月24日18:00和10月26日18:00结束,截至报名资格审查工作结束,共有303.3万人通过招录单位的资格审查,报名人数首次突破300万人。
同时,2024国考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77∶1,与2023年相比,报录比也有所增长。2023年国考计划招录3.71万人,近260万人报名过审,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70∶1。
“无论是从报录比,还是从招聘人数的增长,都可以看出,国考对于青年人才的吸引力还是非常巨大的。”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与国考报名人数连年增长相关联的是,高校毕业生人数近年来也在不断刷新纪录。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毕业生逐年增加推高了每年的国考人数。据统计,2021年高校毕业生为909万人,2022年高校毕业生为1076万人,2023年高校毕业生达1158万人。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创纪录的1187万人。“所以,国考在一段时间之内都还会是热门。”王鹏认为。
国考不断升温,考研的热度却出现了下降。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为438万,同比减少36万人,下降约7.6%。这是自2016年以来连涨八年后,考研报名人数首次下降。
从增长趋势上来看,今年考研报名人数的下降并非毫无预兆。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2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平均增长率为15.8%。2021年、2022年和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分别为377万人、457万人和474万人,相较于2022年,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增幅明显放缓,增长率从21.2%降至3.7%。
低门槛与高竞争
在一些报考者眼里,考研“遇冷”与考公“走热”之间实则存在较强的因果关系。
即将于2024年获得第二学士学位的国考报考者李腾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他考研的目的其实就是就业,为找工作提高竞争力,“考完研还得考公,如果考公能上岸,就不准备考研了”。李腾表示,“而且前几年考研人数一直增长,所以就更加偏向将考公作为 ”。在广西读研的硕士研究生沈琛也向记者指出,他的本科学校其实比硕士院校好,选择“逆向考研”,就是为了拿到硕士学位参加考公。
不过,通过考研“踏过门槛”的国考生们,在考公上面临的竞争压力仍旧不低。据相关机构统计,截至报名结束,竞争热度较高的前十个岗位报录比均超1700∶1。
在热门岗位中,登顶第一的岗位出现在“国家统计局宁夏调查总队业务处室一级主任科员及以下”一职。该岗位竞争比高达3572∶1,且只招1人。华图教育湖北教研室主任朱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该岗位从报考的第三天开始就一直稳居榜首,连续霸榜八天,是名副其实的“卷王”岗位。
在王鹏看来,门槛不高,是该岗位被“扎堆儿”报名的原因之一。据悉,该职位招考专业广泛,包含九大类专业,学历要求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对于政治面貌、基层工作年限、服务基层项目等均无限制。
与2024国考最热门的岗位相同,2023年国考“最热门”的岗位对于政治面貌、基层工作年限、服务基层项目等均无限制,该岗位是国家税务总局青海省税务局一级行政执法员(三),此岗位仅招录1人,报名人数高达6764人,其中5872人过审,竞争比达到了5872∶1。
“低门槛招录职位报名人数居高不下,这既是部分冷门专业考生‘别无选择’情况下的无奈,也是多数 考生求稳心态的体现。”宋向清表示,“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考生对自身实力和条件的不自信,也说明国考专业配置存在不均衡现象。”
最大化与可持续
宋向清认为,国考越来越热现象不具有可持续性。“既容易造成全社会人力资源分配不均、人才浪费,无法实现人才效应最大化,也不利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为“国考热”解题,王鹏认为,面向未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恢复发展,产业的转型升级,年轻人的择业观、就业方向也会越来越扩展。“反过来,这对高校、科研机构的课程设置也产生了新的要求,要跟社会的需求、行业的发展深度融合,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服务。”王鹏表示。
“另外,年轻人也可以在选择专业以及自身能力方面做一些提升,这样才能在未来找工作过程当中针对性更强、能力水平更高,面向门槛高、要求多的岗位时也能更加匹配,这是很关键的一点。”王鹏表示。仅从国考上来看,据北京商报记者此前报道,在招录专业上,近年来国考招录的专业趋势也不断加强。以2024国考为例,仅有22人、16个岗位不限专业,比去年减少近一半。其他39539人、18392个职位均设置了专业需求,占总人数的99.94%、总职位数的97.06%。
“客观地讲,未来给国考热‘退烧’的最有效手段是鼓励并发展实体经济,让实体经济效益提高,从而带动实体经济从业者待遇提高、福利提高。”宋向清认为,其中的最大困难是如何提高非公单位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一方面,要增加就业岗位;另一方面,要提高就业稳定性;此外,还要提升从业者的待遇。
“这三方面的问题短时间内非公单位无法解决。”宋向清表示,“不过,有几大事实非常清楚地说明就业难、用工难等问题可以逐步缓解。”
宋向清介绍,第一大事实是中国当前的就业市场中企业仍然是最大头,承担了最多的就业人口。第二大事实是中国经济持续向好发展的动能和趋势明显,各级各类机构吸纳就业人口的弹性在增大,潜力在增大。第三大事实是中国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尝试比较成功,大力度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可以大大缓解就业压力,也可以动摇部分毕业生参加国考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