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考研人数连增八年首降的背后:留学市场回暖、国考报名招录双涨 438万,这是教育部日前 公布的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数据
原标题:考研人数连增八年首降的背后:留学市场回暖、国考报名招录双涨
438万,这是教育部日前 公布的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数据。在考研热度持续走高的同时,2024考研报名人数迎来自2015年以来连增八年后的首次下滑。与考研人数减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4国考报名人数以及在今年选择出国留学的人数仍然持续上涨。随着近两年各类招生就业考试的竞争加剧,越来越多考生开始意识到若最终以就业为导向,及早从考研赛道转至考公求职赛道同样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考研报名同比减少36万人
持续走高的考研热度在今年降了温。
据教育部 披露数据,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为438万,同比减少36万人,下降约7.6%。而从近几年的研究生考试报考情况来看,在今年报考人数下降之前,考研报名人数已连续八年呈上涨态势。人数从2015年的165万涨至2023年的474万。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考研热度的降温并非毫无预兆。在2024考研报考人数同比减少前,考研报名人数增速已出现放缓情况。数据统计显示,近六年来,其中有四年考研报名人数涨幅都在20%左右,而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仅上涨了17万,远低于2022年的80万,增长率仅为3.72%。
中公教育相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研究生招录的趋势之一是扩大专硕名额,缩减学硕名额。部分专业的专硕招生名额已超过学硕名额。但从学费对比来看,不少专业的专硕学费远高于学硕。这导致部分家庭对考生教育投资的价格敏感度更高。部分考生也会优先考虑选择进入就业市场。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前形势下,更多学生对就业的价值追求要高于考研,同时部分学生也开始认识到,考研对日后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效果并不明显,算起时间成本与费用成本来看,反而不如放弃考研,先去就业工作。
在储朝晖看来,尽管考研人数有所下滑,但报考人数依旧保持在超过400万的体量。“仅有部分人出现了观念转变,大多数学生依旧选择考研。”
留学回暖或分流考研人群
与考研人数下滑相对的,是今年留学市场的回暖。
启德留学客户服务数据显示,2023年1-2月,用户对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咨询量同比增长达到133%,加拿大的留学咨询量也增长明显,相比2022年增长了110%。欧洲、英国、美国的留学咨询量也增长了五成左右。
已连续两次考研失败的冯希在今年选择申请国外院校读研,实现自己的深造梦。用她的话来说,考研只能报名一所院校的一个专业,对自己而言是“过独木桥才能上岸”,但申请国外高校研究生却有着多次机会,属于“再不济也有保底”,总能有个学上。
“其实第二次准备考研的时候,我就开始考虑出国读书了,但当时出入境很不方便,家里人也不放心,所以就继续留在国内‘卷’考研了。”冯希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出入境的放开也是促使自己今年决定出国的重要因素。
在业内人士看来,若学生出国求学存在困难,考研会成为他们的“平替”。而随着今年出入境的放开,原本受限只能选择考研的学生将会重新回到留学赛道上。这或是今年考研人数下降的原因之一。
就业导向下回归理性
实际上,在研究生考试之外,考生的选择不仅局限于留学,从考研赛道走向考公的应届毕业生也不在少数。中公教育研究院专家李茜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国考在今年依旧呈现了招录、报名人数的“双涨”趋势。
2024国考的招录人数为39561,比去年增加2461人,涨幅近7%,根据国家公务员局公布的数据,截至报名资格审查工作结束,共有303.3万人通过招录单位的资格审查,比去年同期增加43.53万人。平均竞争比为77:1,高于去年的70:1。
而从近两年的国考趋势来看,大部分国考岗位也都面向本科学历考生开放,不少岗位还向应届生倾斜。以2024国考为例,共计划招录39561人、18948个岗位。在岗位学历要求上,本科学历可报考的职位数达到16246个,招录人数为34708人。占到岗位和招录人数的 比例。同时在国考的近4万个岗位中,还设置了2.6万个计划招录应届高校毕业生。
大四学生李菲目前就读于北京某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思量再三后,她决定放弃今年的研究生考试,专心“考公”。据李菲透露,她的职业规划是回到家乡当一名小学老师或者基层公务员,在参考了往年的招录要求后,李菲发现不需要考研,自己的本科学历已经满足了报名要求。
“如果在工作之后有学历提升的需要,我可能会重回学校或者读非全日制的研究生。”李菲表示,今年考研和国考的时间相对接近,之后还有省考、教考等考试,她更希望自己能集中精力。“研究生读完之后我还是会考公或者应聘当老师,那不如现在就把握住已有的机会。”李菲说道。
“就业的需求也是影响考研人数下降的主要因素。”储朝晖表示,考研在最近几年“过热”了。未来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考研人数会出现理性的回归,越来越多考生也会逐渐在考研与就业之间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