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跟拍8年,重本率90%的海淀名校牛娃 活成一个普通人? 最近北大毕业的脱口秀演员鸟鸟一句不要投入单一的评价体系,戳中了很多人,尤其是学生
原标题:跟拍8年,重本率90%的海淀名校牛娃 活成一个“普通人”?
最近北大毕业的脱口秀演员鸟鸟一句“不要投入单一的评价体系”,戳中了很多人,尤其是学生群体。
这个时代,无论是内卷、焦虑,还是佛系、躺平、摆烂,无论用什么词,都无法否认很多孩子处在一种踌躇的状态:
一边试图反抗世俗的价值评判,一边却又将自己纳入一套社会公认的成功标准中,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内耗。
对此,我们今天想和大家分享3位牛娃的故事,源自一部记录北京重点中学十一学校里3位高一学生8年成长时光(高一到大学毕业)的纪录片。
来源:豆瓣
北京十一学校是怎样的存在?
重本升学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是“海淀六小强”之一,中国第一批进行素质教育改革的实验学校。
3位被跟拍的牛娃,在北京十一学校,高中生活迸发出不同色彩的火花。
而多年后,他们三人各自走上的道路,却跟许多人猜想的大不相同......
01
天之骄子
“逐渐发现自己是一个普通人”
“这就像一粒汗珠挂在你的脸上,规则不允许擦去......”十一学校的历史老师李亮在军训动员大会上,就“规则意识”发表讲话。
大堂里的学生们议论纷纷,但大多还是选择接受和顺从。
大会结束后,李亮老师准备离开会场。突然,一个学生叫住了他,大胆表达了自己对“规则”的不同看法。
这个叫住老师,和老师针锋相对的男生是高一新生周子其。
周子其从小什么都学,音乐、外语、竞赛,思维敏捷,敢于表现。
不久后,这个高一新生一战成名,成为学校的风云人物——
他直接给校长李希贵写了封“万言书”,来论证军训改革的必要性。
除此之外,周子其还和一些同学组成学生内阁,争取用手机的权利,砍学校食堂的菜价。
这样自由、民主的学习环境给了思维活跃、敢想敢做的周子其发展的空间。
他不仅成绩优异,高一时还带领着校队,拿下了北京市高中生辩论赛的三连冠。
2018年,周子其考上北大历史系。
进入顶尖名校后,那个意气风发、有着豪情壮志的他,逐渐发现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
大学第一个学期,周子其应父母的期许,读了经济双学位。后来又去芝加哥留学,读了公共政策的硕士。
可回国后的他,并没有像我们想象中那样一鸣惊人。
现在,周子其在一家留学中介工作,替高中生写文书。
谈起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周子其无奈于才华被埋没,更多的,还是对赚钱的担忧。毕竟几百万的留学费用自己都还没有为父母收回成本,买房也还是天方夜谭。
当少年的翅膀被绑上家族“跃升”的期望时,便更加沉重了。
从 的、本该灿烂过一生的天之骄子,到人海里浮沉的“普通人”,周子其似乎泯然于众。
而这份人海里浮沉的困顿和迷茫,是很多孩子的底色。
但“普通人”真的普通吗?梁永安教授曾说:
“我们毕生的任务就是做一个 的普通人。 的普通人,热爱世界、热爱万物、热爱众生,然后踏踏实实地去寻找到一个自己内心喜欢又有时代价值的事情。”
当我们不投入单一的评价体系,普通人何尝不能很 呢?
02
多面学霸
“我比年少时梦想的自己更快乐平和”
陈楚乔是一个很有自己思考的女生。
在被问到十一学校管理的新模式时,陈楚乔笑着说:“可幸福了。”
这个15岁女孩对学校“走班制”有自己的看法:学校的这种制度意味着对学生的信任。
一旦他管得松了,你就觉得自己长大了一样,无论你搞砸什么事情的时候,你都可以说服自己用一个成年人的态度去解决问题。
她很喜欢关于鲁迅的阅读课,认为这门课是关注“对生活敏锐的心,一颗对情绪和思绪敏感的心”,能和老师就一个问题在课上探讨很久。
文理分科后,楚乔进入了理科班。可很快,她发现自己做了一个错误的选择,她开始跟不上其他人进步的速度了。
于是,高中第一年,她正式从理科班转入了出国班。
即便学习很忙,楚乔还是会玩音乐、组乐队、加社团,发掘自己在创作上的天赋。小说《永夜的旅人》获得比赛一等奖,她也成为了同学中的小“明星”。
后来,陈楚乔又自编自演,到处筹集经费,并成功合拍了一部微电影,获得了奖项。
在不断探索中,她终于确定了自己理想的方向,大学到美国纽约学习电影专业。
诚然,陈楚乔是 的。可回国后找工作的她,3、4个月都没找到工作,只好辗转于不同的剧组中。
她依旧在追梦,在努力,尽管要达到她的理想,似乎还有很遥远的距离。
当陈楚乔被问及,如今是否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她说:“我觉得我比年少的时候梦想的那个自己,更快乐、更平和。”
离梦想还有距离,离梦想中的自己,越来越近。这何尝不是一种成功呢?
03
从小镇做题家
到自在的成年人
李文婷是来自县城普通家庭的孩子,因为爸爸在铁路工作,所以她只好从老家来到北京上高中。
谈到学校生活,她的感受和陈楚乔的“幸福”截然相反。
感觉每天都会被很多人压着,之后听人家说一些题,自己都不知道在说什么的时候,就会特别痛苦。
文科分科时,她对自己的未来规划很清楚:
“今后的人生该由我自己做主,进行一年的理科学习是培养理科能力的极佳的方式。因此我决定选理。”
“好学生”的李文婷,努力付出没有白费,在一次考试后进步很大,作为双科飞跃奖发言代表,原本腼腆的她,站到了铺着红毯的台上,走到了大家的面前。
台上的李文婷,虽然还是像她名字一样文文静静,但她拿着话筒的模样比刚来时从容了许多。
而且,谁都想不到,这么腼腆的女孩,后来竟然选择了教韩国女团舞的体育课。
这个从县城里出来的姑娘,逐渐打开心扉,开始拥抱更多的可能性。
高考时,李文婷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首都经贸大学,后保送读研。
毕业后,李文婷选择了进入银行工作,过上了传统评价标准中“成功的人生”。
谈及在十一中的生活,她说:
“我觉得十一学校对我最大的影响是,教会我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成为自己,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要自己知道自己的定位。”
从小镇做题家,到在多样发展的同龄人中不迷失自我,比起传统意义上成功的人生,李文婷真正的成功在于,她活成了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纪录片导演张琳曾谈及她对成功的定义:
“首先认识自己,这是成功;在人生低谷中迅速摆正自己的位置,这是第二层成功;完成前两者后,依然保留理想的火苗,这是第三层成功。”
从这个意义上,李文婷已经走得很远了。
对于纪录片,导演张琳的豆瓣评论标题是:长大成人,长大成“珍贵的普通人”。
这既是对纪录片的概括,也是对一代孩子美好的寄语。
人生这副牌,打好打坏,8年的时间跨度远远不够,需要用一生的长度来看待。
于纪录片中的三位主人公如是,于所有的孩子们亦如是。
而我们身为家长,需要用更灵活的评价标准去看待孩子的每一步选择,站在他们的背后支持他们;
陪伴他们探索“我”是谁,“我”要怎样成长,“我”未来要去干什么,助力他们成为“珍贵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