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 在孩子教育这件事上看印度学区房战争中的天才择校手 家长最大的特点就是认为发生在孩子身上的蝴蝶效应,最终引发的结果都是坏的,于是家
原标题: 在孩子教育这件事上看印度学区房战争中的天才择校手
家长最大的特点就是认为发生在孩子身上的蝴蝶效应,最终引发的结果都是坏的,于是家长开始焦虑,想在最开始就为孩子抢到最好的资源,避免以后的不可收拾的惨状。
《起跑线》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一对中产阶级的印度夫妇拉吉和米图,为了让女儿皮雅接受好的教育,搬进学区房、参加面试辅导班、住进贫民窟争取“RET”名额……
Part 1 搬进“学区房”
经过一番考察之后,夫妻两人最终选择了德里文法学校。这所培养了众多工业巨头和政界人士的百年老校的招生范围仅限附近三公里的学生,住在旧城区的一家人显然并不在学校的招生范围之内,但这并不能成为让米图放弃这所学校的必要理由。最终,一家人决定搬到符合招生条件的瓦桑维哈。
为了让女儿迅速熟悉周围的环境,米图决定举办宴会招待邻居,也希望借此机会女儿能够了解上流社会的礼仪,并得到他们的认可,从而融入他们的圈子。
但结果并不理想。表面原因可能是因为拉吉在宴会上跳的那段不入流的舞蹈,背后实际原因是学校禁止学生说印地语,而皮娅只会说印地语。
在意识到皮雅和上流社会的孩子差距不仅是生活环境时,米图决定报班来弥补这段差距。
“10点开始上基础数学课,12点在俱乐部学习游泳课,下午2点英语课,下午4点学习礼仪课。”
除了给皮雅安排课程之外,辅导班也为家长安排了模拟面试、穿衣打扮等相关课程。
经过一番准备之后,皮雅还是被学校拒绝了。拒绝的理由是,“学校不想录用店铺老板的孩子”(拉吉是一家服装店老板),因为“店铺老板”不是学校想要招收的上层阶级。
就在一家人为皮雅不能上学的事情焦头烂额之际,拉吉和米图从自家店员那里听说“RET”政策(每所学校都必须预留25%的指标给贫困孩子)。夫妻两人又打起了这一政策的主意。
从开假证明,到真住进贫民窟,经过一番波折,皮雅通过了德里文法学校的检查,最终通过抽签的方式,以贫困生的身份进入德里文法学校念书。
Part 2 表面是供需不足的择校问题,背后是什么?
起初,拉吉和米图只是想通过开假证明的方式糊弄检查,但因为库马尔老师的举报,校方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加大对“RET”学生的检查力度。拉吉和米图不得不举家搬进了“RET”学生的“学区房”——巴拉特纳加尔,来应付库马尔的检查。
尽管是住在巴拉特纳加尔,但一家人的生活习惯并没有改变。库马尔第一次突击检查的时候,皮雅吃披萨,地上还摆着当地人根本买不起的瓶装水。这时,邻居希亚姆出来解围,说拉吉和米图是“新贫一代”,不像他们祖孙三代都是穷人。后来,希亚姆教会了拉吉和米图穷人的活法。拉吉的手变粗糙了,米图学会了如何在底层社会讨供给。后来虽然皮雅成功进入德里文法学校,但希亚姆家的孩子莫汉并没有。
出于愧疚,拉吉和米图出资救助了附近的公立学校并帮助那里所有的学生上学。出于感谢,希亚姆在校长那里拿到了拉吉家的地址。这时,希亚姆才意识到皮雅占用了莫汉上学的名额。
“政客搜刮穷人的粮食,建筑商抢夺他们的土地,最后连他们孩子上学的机会也要被你们偷走。”
拉吉想通了,想把皮雅的名额让给莫汉。但校长却只是将皮雅的身份转变为普通生,并没有把名额给莫汉。
拉吉质疑校长,为什么不能给莫汉一次机会。校长说,自己就是忘本了,忘记自己是女仆的孩子。甚至忘记了当年同学如何利用阶层霸凌自己,“如果我拒绝帮他们做作业,他们就不会邀请我参加生日派对。”
类似的话,辅导班的老师也说过。“穷人的孩子在大学校里是应付不来的,在那样的环境里他们根本吃不开的。”
拉吉再次质疑校长的理论,校长很不屑地说道,“你能向谁举报?政府?媒体?警察?他们的孩子也在这里上学。”
影片中的择校问题,表面上看是供需关系,通过校长的话,我们或许能猜到择校问题背后有更深的利益问题。
Part 3 别把劲儿使歪了
“什么是贫穷?”
辅导班上老师给出的标准答案是,少即是多,分享就是关爱。
最终,皮雅在莫汉身上学到了分享,学会了关爱。而莫汉永远不能和皮雅成为同学。“因为有我们这样欺诈的父母在。”
拉吉最终选择在典礼上公开指责这更像是商业生意的择校问题。“我们曾经认为学校能够给他博学多识,于是我们不择手段。”
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已经成为了家长们的共识。尽家长的全力,为孩子铺好路,这样孩子以后就能少走弯路。
今年春晚上的小品《占位子》也讲着类似的故事。家长替孩子抢班级里的好座位,最后其中一位家长郝建却发现自己进错了班级。
“把什么都给孩子抢到最好的,孩子就好啦?”电话一头的班主任教训郝建。郝建自我反省道,“一直觉得自己是个称职的父亲,现在想来劲儿都使歪了。”
郝建不是个例。我初中同桌的父亲看到同桌的初中课本,才意识到孩子已经上了初中,还一直以为孩子在上小学。现在有多少家长认为在孩子教育上使劲就是为孩子抢占各种教育资源,大到学校、名师补习班,小到座位,可真正孩子的教育不是这些,“孩子的教育不能光指望学校和老师,家长的陪伴也很重要”。
在孩子教育这件事上,别把劲儿使歪了,也别让“可怜天下父母心,都是为了孩子”这句话成为一句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