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考清华北大和上哈佛耶鲁究竟哪个更难? 当国内还在讨论北大和清华的排名实力谁更强时,美国版知乎 Quora 将目光对准了哈佛和北大,外国网友
原标题:考清华北大和上哈佛耶鲁究竟哪个更难?
当国内还在讨论北大和清华的排名实力谁更强时,美国版知乎—— Quora 将目光对准了哈佛和北大,外国网友们开始研究 " 上北大是否比上哈佛难 ",这个中国留学生和家长们都曾暗自思考过的问题。
比如,这位北大的学生就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证明,站到中国顶尖高校金字塔尖的学生,是经过了种种磨难,才能从千百万的高考大军里,获得一席之位:
在中国,如果你想要进入顶尖大学,你必须要和975 万高考生—是的,每年有 975 万学生参加高考—同台竞争。而这其中只有不到 3000 名学生能够考入北大。我大概从初一 13 岁就开始为进入北大而努力,没有一天敢放松。
而一位美国网友认为,对于国际学生来说,北大比哈佛好进多了:
如果你是中国人,那通过高考进入北大无疑是很困难的。但是如果你是国际生的身份,那可能就会容易多了。一些项目为了保证多样性,会为国际生降低标准。
在北大就读的国际学生也出来发言,言谈中对于中国的户口政策已了然于胸:
究竟能不能在北大获得一席之位还跟你的户口有关系。例如,北大可能在湖北省只招收 2 名学生,而在北京则有 200 个招生名额。所以如果你来自湖北,那么考入北大就是极其困难的;如果你来自北京,那就会相对容易。
在这个问题中,目前支持率上升最快的,是这位毕业于牛津大学、目前从事法律行业的英国网友:
很多人指出每年都有 900 万学生参加高考,但是在中国容纳 学生的拔尖学校数量却不多。(此处省略北大清华谁比较好的论证)
我们要是仅将每年参加高考和每年参加 SAT 的学生进行比较,可能不太准确。
每年参加高考的学生有 900 万,最后能进入北大的学生约 7000 名,录取率在0.078%左右。每年参加 SAT 考试的学生在 170 万左右,哈佛每年录取 1780 名本科学生,录取率约为0.089%。
从这两个数字来看,其实是非常接近的,几乎可以说难度相当。
但是,如果我们将目光对准哈佛每年将会从世界各地收到 学生的申请这个事实上,北大在这一比率上将会落后不少。
因此,即使考虑到高考是如此残酷,哈佛还是比北大看起来更加难以企及。
哈佛的 SAT 要求
北师大附中一半学生都能达到
前文以 SAT 考试类比中国高考。所以很多人认为,是 SAT 成绩不过关,导致众多申请哈佛的学生抱憾而归。
根据 数据,哈佛大学录取学生的 SAT 中间分数段是 1470 — 1570 分。如果仅按照这个标准,北师大附中实验中学一半以上的毕业生都考出了可能进入哈佛的分数。
但是在这一年,被哈佛录取的中国内地学生寥寥无几。
在世界范围内,每年都有很多高中生——课业成绩全优、SAT 考试几近满分、手握重量级推荐信——却不知道自己为何被拒之门外。
有趣的是,根据近期披露的哈佛内部文件,哈佛大学会向一些特定群体提供招生倾斜。例如哈佛校友子女、教工子弟、招募的运动员、以及院长或主任兴趣清单上的申请人——这通常包括非常富有的捐赠者和知名人士的子女,大多是白人。
根据哈佛大学提供的数据,以上四种申请人只占总申请人数的 5%,但是在录取学生中所占比例却高达 30%。在每年超过四万人的申请者中,大多数人的录取概率在 4.5% 到 5%。但出自以上群体的申请者,却拥有45% 的录取率。
一同暴露的还有哈佛在录取中对富裕阶层的偏爱。在内部邮件中,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称呼招办生的负责人为" 我的英雄 ",因为他招进来的学生的家长 要向学校捐赠一栋楼。
需要爸妈捐出一栋楼才能登上哈佛的录取名单。如果以这个标准来看,上哈佛确实比上北大要难多了。
向一部分人提供入学优待,必然意味着将另一部分人置于相对劣势的地位。
难道,这所世界最知名的学府,在招生时,竟然存在歧视?
纽约时报曾对 5 位哈佛大学 2018 级新生进行采访。
学校宿舍里的娜丁 · 李、夏洛特 · 鲁尔、劳伦 · 马歇尔、约瑟夫 · 费尔克斯和伊曼 · 莱弗里,五个人都是哈佛大一新生。
其中,娜丁 · 李是一位韩裔美国人。在申请的时候,她一直担心自己会遭到歧视,部分原因是因为她身边一些成绩优异的亚裔朋友没有缘由地被理想学校拒绝。为了逃脱美国社会中对于亚裔人士的刻板印象、证明自己不是典型的亚洲人,娜丁申请加入美国空军预备役军官训练团,以此来强调自己对军队的热情以及成为创伤外科医生的雄心。
娜丁的担心并不是毫无道理。
一个代表亚裔美国学生的组织分析了超过 16 万名学生的档案。分析结果显示,在标化考试得分、校内成绩、课外活动这些录取指标上,亚裔学生的得分比其他族裔的申请人都高。但是,在申请背景和 " 积极人格 " 等软性评分上,亚裔学生的得分显著拉低了他们得到录取的可能性。
对于哈佛大学是否真的在招生过程中存在歧视行为,目前还没有最终判定。但借此暴露出来的名校录取中诸多隐性筛选条件,让人不禁深思:
当高分已经成为标配,申请者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从同龄人竞争中脱颖而出。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晋军副教授曾对数届清华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问题包括 " 父母职业 "、" 上大学以前到过最远的地方是哪里 "、" 最喜欢的小说 " 等。而最后的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清华学生里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是多数,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则占比较少。
超过 40% 的清华学生在中学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到过境外。相比较来看,西部一所 211 大学的数据则是,到过境外的学生只有 2.3%,没有出过省的学生有 22.7%。
所以努力就可以上清华北大了吗?晋军教授告诉我们:
" 并不是努力就能上清华北大。短期来看有运气的影响因素,长期来看有家庭环境的影响。"
也就是说,你的家庭环境、父母的资本(不仅是经济,还有社会和文化层面)决定了你能接触到的资源有多少,决定了你的成长环境,也决定了你日后的眼界和见识。
哈佛在录取时的 " 倾斜 "、以及中国高校的自主招生政策可能在展示给全世界一个新的信号:顶尖学府将逐渐摒弃视分数为 标准的传统做法,转而看重从整体素质上来查看一个人在接受教育后拥有的可能性。
这个标准的改变并非在说,高分已不再重要,满分已不再稀缺。而是,当拥有高分的人数到达一定的数量甚至饱和的时候,分数能体现的差别已非常之小。
这场录取比赛,不再是一群 60 分的人和一群 100 分人进行较量。而是在一群 90、100 分的人中,挑选更加具有个人发展潜力的学生。
如何在年纪尚幼的时候让一个学生去展现的个人潜力?这背后又蕴含着多少家庭实力与教育资源较量呢?
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进行规划。
2018 年底,麻省理工学院(MIT)公布 2019 年本科生提前录取名单。然而在 707 名录取学生中竟无一人来自中国内地高中。中国学霸此次全军覆没。
与此同时,一位成功就读 MIT 的印度学生曾在网上分享了她的申请经验。从中可以看到,她的申请规划最早从初三就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