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执念与信念:K12的下一步 2021年7月24日,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原标题:执念与信念:K12的下一步
2021年7月24日,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一夜之间,教培行业迎来了疫情之后的第二个黑天鹅,而且是更大更致命的黑天鹅。一转眼,“双减”10个月了,作为一名至今还没有转行的从业者,想和大家聊一聊我对未来的期许。
从2013年进入教培行业至今已经9年,“双减”来的时候我感到特别的迷茫。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个蛮有意义的事情,但是突然间国家说你错了,确实痛苦了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可以说,到今天还未能完全平复。不过,迷雾终将散去,未来的微光似乎已经开始闪烁,要相信光啊——
2019年学吧课堂关闭以后,我去了朴新教育,感谢朴新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行文之际,看到朴新清算风波,百感交集,衷心希望朴新能渡过难关,相信这也是对所有人最好的选择。在朴新一年多,我真正有机会大量近距离地接触各种传统地面机构,深刻感受到传统模式的规模化难题。
2020年底,机缘巧合,和朴新肖老师一起重新出发,做的是当时火热的OMO模式。具体做法简单来讲,就是“让学生到地面门店来上网课”。其在教学方面的本质是:用“在线的系统”来解决“学习方法”问题,用“线下的服务”来解决“学习动力”问题。而在商业方面的期待是:通过系统来提高品控,通过“剥离教学”来降低服务难度,最终解决“复制”的难题,这也和我过去这些年的思路一致。这种模型在当时已经有了一些非常优秀的案例,不过大家在侧重点和具体商业模式上有所不同。
在“双减”之后,这类模型由于其在“合规性”方面先天性的优势(没有教学老师),开始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与实践,并迅速演化。不得不说一句不太正确的话,市场的力量永远存在,因为需求并没有消失,甚至一点都没有被削弱。所以,到底是相信市场的力量还是相信行政的力量?我觉得,还是两边都得信,真正的问题是“平衡点在哪里”。
今天,还“执迷不悟”留在K12的同行们主要是沿着三种“相对合规”的模式在探索:新教辅、新硬件、新自习室。
第一种的本质是输出内容,典型代表是新东方盒子和学而思秘籍。相对传统教辅,他们依托其品牌和体系化教研的优势,打包进录播内容,“升级形态”。
第二种的本质是内容和工具,得益于技术进步,有更多的卖点牌可以打,也细分出一些品类,但是主战场显然是学习平板,典型代表是传统学习机三巨头步步高、读书郎、优学派,以及新锐科大讯飞。
第三种最重,在前者的基础上叠加了服务,典型代表包括道远课堂、三陶教育和乐乐课堂的未来书房。其中,第二种和第三种还可以结合在一起,比如我司的拾光书房。
目前,增长最快的模型显然是第二种“新硬件”,它相对第一种更“立体”,相对第三种更“轻”,使其迅速成为替代品以填补供需缺口。我司也没有免俗,刚刚推出我们的学习本产品“拾光伴学本”。学习硬件并不是新鲜事物,甚至可以说是历史很悠久的产品。在抢占突发的供需失衡带来的红利时,可以思考一下它的未来在哪里,而思考的出发点可以是“它的问题在哪里”。对于一个“历史悠久”的产品,通常来讲它的问题是已经有结论的,而且是不容易解决的。我觉得学习平板主要存在两个硬伤:1.不用,2.不知道怎么用。第一个问题最严重,第二个问题稍复杂。
关于第一个问题,怎么解决“买回家落灰”的情况呢?
坦率讲,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我觉得除了走“家长眼中的学习机,孩子手里的游戏机”这条邪路以外,只能靠人肉解决,无法靠机器解决。至于“游戏化学习”这条路,越往高年龄段走越无效,因为“游戏化学习”在低龄段的对手是“学习”,在高龄段的对手是“游戏”。那么,靠人肉解决要怎么做呢?从学习本身来说,我能想到的最优解是前述第三种“新自习室”模式。就是让学生到线下门店来,我找人看着你用学习机学习,所谓“督学”。
但是,这种做法商业上太重,尤其在当下的疫情环境下更加困难。所以,我觉得可以试一下“在线督学”。事实上,我们自己在做“拾光书房”模式的过程中,遇到了疫情学生无法到店学习时,就尝试让学生把设备带回家学习,然后线上监督。由于“云端学习”先天具有“可远程监控”的属性,所以理论上是可行的。它的难点是如何更“高效”地进行“个性化”、“精细化”的督学。为此,我们的后台系统专门针对这一点做了优化,目前来看,还是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关于第二个问题“不知道怎么用”,更准确的说法是“不能有效地使用”。
同样的,这个问题在低龄段相对好解决,到高龄段比如中学段就开始突出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高龄段的内容从容量到难度都大幅提升,使得“针对性学习”越来越成为保证学习效果的必要条件。
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一个模考400分的高三生,他的目标是达到450的本科线,有大学可上。首先,这是非常有希望的,只差50分。其次,学校里面以“一轮复习”、“二轮复习”为标准的“平推式”学习方案对他来说已经“事倍功半”了。但是,由于低师生比的存在,以及低分学生在公立校不可避免会更加被“忽略”的事实,使得学校里面不可能为他定制类似“战略放弃语文英语,主攻数学生物和地理,数学主攻三角和统计”这种显然更有效的方案。过去,这种学习方案更多是由课外机构(主要是个性化机构)来完成的,如今靠标准化的教辅或学习机产品是做不到的。
至于吹了好多年的“自适应学习”技术,如果完全没有人工参与的话,在高龄段也更多还是噱头了,在这里不展开了。按照这个逻辑,解决思路也很清晰了,就是“人工针对性地做学习计划,机器做辅助”,我司的拾光伴学本走的就是这个路子。
聊完学习机这个“供给替代品”后,让我们重新回到“双减”,回到前文所述的“市场与行政的平衡点”,去重新思考宏观政策的本意,尝试站在更高的视角寻找未来。教育作为一种公共服务,先天带有“普惠”属性。对于教育,说的最多的就是教育公平,因为教育应该是阶层跃迁的“阶梯”,而不能变成“障碍”。但是,从现实角度,又无法完全避免“有优势”的家庭去占有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所以,问题最终还是指向了“供给端”,而解的方向也仍然是我们过去一直说的——进一步降本提质,放大优质供给。
更具体一些,这个“放大”背后有两个核心目标:1.大幅缩小“高低价供给”之间的“质差”;2.大幅降低“高价供给”的“性价比”。我们用另一个行业来做个类比——交通出行。人人都想私家车出行,舒适便捷。但是如果人人都拥有私家车,结果就是天天堵车。解决方案是什么?两件事:1.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升公共交通的品质;2.大幅拉高私家车出行成本。这两件事任何一个单独做都无效,但是如果两者都能做到,相信可以解决很多矛盾。
最后,非常欢迎对这个行业仍有“执念”的小伙伴们和我们交流。其实未来究竟在哪里是无法准确判断的,终究都是有“赌”的成分,只希望在深入思考之后,能够重拾初心,重建“信念”。然后,努力吧,等待新平衡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