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60万海归VS1000万毕业生 谁更焦虑? 继985废物之后,海归废物又成为年轻人疲惫代言的新名词。 在豆瓣的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小组里,每天都有
原标题:60万海归VS1000万毕业生 谁更焦虑?
继“985废物”之后,“海归废物”又成为年轻人疲惫代言的新名词。
在豆瓣的“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小组里,每天都有上百人申请加入小组,每天都有人发起新的讨论,询问是否应该回国,拿到了国外的录取是否值得去,回国后gap很久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交流回国工作的感受……
海归青年的群体焦虑现象,显示出的趋势是:“海归”从曾几何时的精英语境出离,他们面临的是与国内毕业生一样的就业压力和选择难题,海归并不比国内高校毕业生更有竞争力。
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就业市场竞争已日趋白热化,海归们能PK过千万国内大学毕业生吗?
01
需求仍存
近些年我国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差距逐渐缩小,留学回国人数不断增长。海归群体逐渐扩大,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80%以上。
出国留学实际在疫情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增长乏力的现象,相对从前不再那么“热”了。除了真正含金量极高的院校仍然获得国内就业市场的青睐外,相当程度上的海外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还不如国内“双一流”高校。在不少硬核学霸的眼中,如果没有申请到顶尖院校,留学并不是镀金,而是“镀铜”。
“水澳”“水英”一年制硕士也已引起相当的舆论关注。实际上,澳大利亚与英国是将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支柱产业来发展。英国高等教育对于留学的态度是产业化发展,是一项服务型的经济收入,故而门槛较低。
相应的,留学在这个时代带有商业化色彩的意味,不少追求投入与学位产出的人选择了留学,他们与精英留学生一起,成为学历通货膨胀时代下的一代留学生。
不单是高等教育产业化,更有相应催生出的各类高校榜单与排名,其中不乏在消费者、留学市场驱动下营造品牌效应的商业化运作。
疫情的到来,显然给留学制造了更多的“阻碍”和不便。然而根据 留学统计数据,即便疫情对留学冲击作用强大,在家长与学生的强劲需求驱动下,出国留学的大势并未改变。
2021年11月,美国国际教育学会发布了 《美国门户开放报告》。数据显示,2020至2021学年中国赴美留学生31.7万,仍然占据世界各国赴美留学人数第一位。虽然人数同比上年下降了14.8%,但考虑到赴美国际留学生的总量下降了15%,中国留学生人数占在美国际生总数的比例甚至比去年还有略微提升,达到了34.7%。
与此同时,赴英留学生近两年一改增长停滞的趋势,出现快速增长态势。疫情前,赴英留学连续出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受疫情因素的影响,赴英留学也出现了一定下滑,但根据英国政府《英国学生签证统计报告》 披露的数据,截至2021年9月的一年中,英国向中国大陆公民发放学生签证数量13.5万个,比疫情前增长了13%,占英国发放学生签证总量的32%。
这说明留学已然常态化,虽然国内高校学历的认可度在不断上升,国外高校的认可度不如从前,但需求的缺口仍然很大。
02
留学“账本”
与传统观念中送子女出国的家庭一定家境殷实的情况不同,出国留学家庭逐渐向工薪阶层倾斜。
根据新东方《2021中国留学白皮书》,连续七年调研数据显示:意向留学家庭父母的职务由过去的以“中层领导”发展至以“一般员工”为主。2021年,普通家庭仍是意向留学群体的主体,但受疫情影响,占比有小幅回落,占42%。但在2015年,留学生中父母是普通员工的比例还仅为29%。
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自普通家庭,出国读书的钱要一家人扎紧裤腰带过日子。然而,学成回来的就业状况却并不尽如人意。
由于国内外培养模式不同,即便是同样的专业,所学内容也不尽相同,回国之后在就业时,应用模式不同,可能会面临着不同的技能要求。
同时,留学生对国内市场和行业现状不了解,对国内人才政策不了解,在求职时可能会多走一些弯路。上述《报告》显示,超三成求职者用4个月以上的时间找到了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
定位过高,对于就业市场不了解,和缺乏就业所需的相应实习经验和工作经验都成为海归面临的大山。
此外,薪资待遇现实也令很多海归难以接受。
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刊发的《“新生代海归”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文,“新生代海归”的平均月薪为12426元,其中本科生8929元,硕士11722元,博士15093元。尽管与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平均起薪(本科生为5417元,硕士生为8778元,博士生为13849元)相比,分别高出3512元、2944元、1244元,但其优势并不明显。
《2020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海归回流呈年轻化、高知化趋势。根据调研,57%的受访者薪资不及预期,同比下降6个百分点;仅有6%的受访者表示实际收入超过理想情况。
大多数海归并不满意这个薪水范围,留学开销巨大,工作多年可能都无法回本。
但如果留学只从经济回本的角度上考虑,实际上是窄化了留学的效用。
针对于是否应该留学,如何看待留学难回本的问题,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认为:出国留学不能只算经济账,出国留学只是成长路径的选择。留学值不值,从 经济账角度看,肯定不值。从收益上看,伴随出国留学越来越常态化,“留学生”三个字已经没有特殊价值,绝大多数留学生早已经成为普通大学生。近年各种调查都表明,留学生的起薪均大幅度下降,甚至仅有三四千元。但留学的价值不能仅仅算经济账,更应从成长角度来算这笔账。
学费是可以计算的,但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见识、阅历、生活适应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对不同社会体制的认识是不可以计量的。
03
光环褪去
“海待“的出现,其实并不是一件坏事。相反,说明了海外高校文凭逐渐在国内不再稀缺,留学生不再能获得求职的绿色通行证。留学经历并不能成为求职时的“ ”,关键还是要看是否踏实、努力,有没有真才实学。
最重要的是,这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是进步的一个缩影。
“海归”曾经是一道光环。80、90年代留学生的质量真的非常高,那时候留学生的 ,不是因为中外教育质量的差异,而是只有 中的 ,比如北大清华里最精英的人才有资格拿奖学金出国留学。而并不是因为他们出了国才变 了,镀上金了。
也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让我们给留学生群体戴上了一个特殊的光环,因为当时的留学生实在太过 ,那时的“海归”,是人才市场的“硬通货”。但现在完全不一样,留学已经全面常态化,学习好的、学习不好的都能留学。
留学生、海归身上的特殊光环已逐渐褪去。
并且,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国内高校培养体系和质量得到普遍认可,毕业生尤其是“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十分抢手。
相反,国外不少以收益为目的的大学,大量吸纳中国留学生,将中国留学生作为教育产业化的市场消费者,在入学、教学、人才培养上开绿灯、放水,导致留学市场水学历确实不少。功利化的目的必然导致功利化的结果。
现今社会,绝不能将投入——产出的市场化标准运作到高等教育上,绝不能将学历当作商品和标签。也不能存在这样的便利渠道,让一些原本成绩并不理想的孩子“花钱”在海外镀金后,就可以回国获得其本不具有的机遇。
海归光环褪去的背后,也是中国正从世界最大的人才流出国,转变为世界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国。“海归”变“海待”也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在与国外高等教育对话的过程中,已融入国际化。这是中国与世界接轨过程中的必然。
不可否认,海归群体拥有他们独特的优势,拥有国际化知识、国际化的关系资源以及国际视野。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风云突变的时代关口,不管是海归群体,还是本土毕业生,只是成才路径的不同选择,都是未来中国发挥更加积极的国际作用,应对错综复杂国际变化的必需人才,都是未来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