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以产学研驱动的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的输血线 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加紧迫,职业教育承担起更
原标题:以产学研驱动的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的输血线
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加紧迫,职业教育承担起更大的责任。而产教融合作为培养产业人才的重要一环,逐渐成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
今年是职业教育备受瞩目的一年。3 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育法(修订草案)》。6 月,修订草案初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修订草案鼓励企业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紧接着 10 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布,提出要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协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诸多政策暖风支持,以产学研驱动的产教融合会成为助推职业教育发展的加速器吗?
合作“造血”,通渠道
当前,中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仅就职业学校教育来看,目前中国已建成 1.13 万所职业院校,设立专业点约 10 万个,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同时,累计拥有 3088 万在校生,年均向社会输送人 1000 余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54.40%,自 2016 年起提高近 12 个百分点。可见,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技术型人才来源的中流砥柱。
尽管如此,国内高技术型劳动人才仍存在很大缺口。新就业形态、新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催促职业教育领域尽快「跟上节奏」。仅就制造业来说,2025 年十大重点领域的人才缺口就将逼近 3000 万人。
产教融合作为培养产业人才的重要一环,逐渐成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产教融合的基本内涵是联通校企、产教一体,通过搭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与市场主体生产实践对接的桥梁,融教育教学、生产劳动、技能提升、科技研发、经营管理与社会服务于一体,持续培养契合经济社会需求的高技术、高素质人才,利用深度融合式发展弥合教育与生产之间的鸿沟。
「产业端」有需求、有设施、有市场,「教育端」有人才、有资源、有平台,只有双方相互配合、互为表里,才有可能培养出真正能被市场接纳的高素质人才。
先看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归纳来看,常见形式包括「共享资源、优势互补」的实训基地共建模式、「专业共建,订单培养」的引企入校模式、「实景教学,实践操作」的引校入企模式、「校企主体,多元合作」的集团办学模式、「学校主导,输出产业」的校办企业模式、「企业主导,入局教育」的企业办学模式、「政府牵头、校企联动」的区域合作模式等。
据多鲸盘点国内职业教育赛道 2021 年 9 月可考的 26 个产教融合项目发现,「实训基地共建模式」最受追捧,即校企双方共同出资,充分利用工厂设备进行联合培养,在产业端补齐企业人才缺口,在教学端解决资金、设备不足的难题。其次是引企入校模式,主要由企业与学校某专业共建学院、共编教材、联合育人、合作招聘。
2021 年 9 月以来发生的产教融合项目,多鲸整理。
其次看专业方面。产教融合与产业息息相关,因而专业的方向性也要与市场发展方向契合。同样结合上表统计的 9 月份数据分析,总计 26 起产教融合项目中就有 11 起与「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有关。
再看产教融合的主体。产教融合本是校企、产教一体。企业作为参与办学主体的产业端,主要承载着建立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企业实习实验室,科研成果转化,参与教学各环节等工作;高校及职业学校作为教育端,也在与行业企业深入合作,探索多样化的合作方式,例如与企业合作共建学科专业建设,定制化培养人才,与企业共同进行企业职工在岗教育培训等。
国内典型产教融合企业一览表
不少互联网科技企业借助自身技术优势与产品优势布局产教融合。诸如,猎豹移动依托机器人全链条技术推出「AI 教育」业务,打造以融合机器人为特色的「就业导向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签约百余所职业院校,解决相关专业机器人实战难题。极视角科技推出「530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战略计划」,计划在 5 年内与高校一同培养 30 万+人工智能、算法开发和创新管理人才。
在产教融合模式下,教育机构和企业打通新的「造血渠道」,形成从联合培养到直接输出的闭环。例如,千锋教育与国内 2 万余家 IT 相关企业建立人才输送合作关系,年培养优质人才 2 万余人;机器人在线联合人瑞人才,将人才、数字化平台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形成智能制造行业人才供应链。「产教融合+人力资源」一体化模式的创立,为人才向「产业端」流动铺好出路。
产教融合不仅是产业与职业教育、企业和职业院校的融合,也是地方人才培育与企业发展的全面连通。据《中国教育报》报道显示,截至 2020 年底,国内已有 2340 家企业纳入地方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库,设立 1500 多个职业教育集团,覆盖了 90% 以上的高职院校、近 70% 的中职学校、近 3 万家企业,并确定 150 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
政策“输血”,焕新机
在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道路上,从来不乏政策暖风的支持。早在 2019 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当中就提出,「到 2022 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有较大提升,培育数以万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打造一批 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推动建设 300 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政策一落,点燃数以万计企业的积极性。随着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主体作用与自主权逐步扩大,激起各路企业方参与。市场红利背后在于政策暖风。盘点相关促进政策发现,早在 2013 年,「产教融合」的概念就已经明确地出现在政策文件中。2013 年 11 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 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职业教育下一步发展作出指示,明确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部分产教融合相关重点政策, 多鲸整理。
随后几年里,产教融合多次被推上政策舞台中央。2014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鼓励企业承担「办学主体作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推行在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间建立「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从这一时期开始进一步加深融合程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支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及至 2017 年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 2018 年发布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不仅从宏观战略高度,界定了产教融合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联系,还从微观组织角度,厘清了产教融合主体资质、合作形式等内容,成为产教融合促进政策中的「集大成者」。
随着「互联网+」浪潮席卷第三产业,蓝领用工大规模流动,大环境变化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再次给产教融合创造发展空间。2019 年 2 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 20 条),标志着职业教育终于与普通教育「平起平坐」,同时也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首要地位。
2019 年 10 月,国家法规又有大动作,一举推出数条改革试点举措。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 6 部门联合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首批在经济产业基础支撑强、教育资源集中的 20 个左右城市开始试点,并努力用 5 年左右的时间建设 50 个左右产教融合型城市,打造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型行业,在全国范围内培育 1 万家以上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并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
2021 年,产教融合进入政策活跃期,「创新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再次提上议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等多个文件带来利好消息,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无疑是时隔 25 年迎来首次大修的职业教育法。此次修订不仅明确了「职业高等学校」的概念,也进一步厘清了产教双方合作不明、违规合作的整改和处罚措施,规范了社会力量办学、学业成果认证等多个条目,在行业环境、地位待遇、社会风尚等多方面为产教融合打开风口。
8 月末刚刚过去的国务院《「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人社部放出的「就业大礼包」,也为产教融合添薪蓄力。人社部副部长李忠在会上表示:「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关键在于职业培训。」要满足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技术教育提质培优,实现高质量就业,就要让产教融合落到实处。
良方“活血”,建生态
长久以来,我国产教融合处于粗放松散状态,隐藏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产教融合「合而不深」、校企合作「校热企冷」......「产业端」与「教育端」仍需共商「破题法门」。行业最大的「症结」还是人才培养。人才输出效率低、质量差,成果转化不到位,致使企业得不到高技能人才资源,慢慢消磨掉参与产教融合的信心与耐心。反观问题所在,可以归纳为两种「错位」。
一是专业结构和产业需求存在错位,市场需求难满足。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而言,产业发展是直接的风向标。而要始终追赶上行业发展更迭的速度,职业教育机构就要投入大量人力和时间成本来设计、研发和交付新的课程体系,这样一来又难免出现时间差。有的教育机构「急于脱手」完成培训的学员,会将学员「明码标价」送至用人单位,结果又为学员的岗位适配性埋下隐患。
二是产教双方的利益诉求存在错位,龙头企业参与度较低。对「教育端」来说,位于产业链、创新链高端的龙头企业是他们引入技术产品、发展实践平台的 ,往往忽视与中小微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而在「产业端」,龙头企业已经积累了深厚的人才优势和行业影响,享受着当地税收等政策优惠,对产教融合带来的红利并没有太大的追求意愿,反而是中小微企业更需要通过产教融合吸引人才。
而要打通专业设置和融合机制的梗阻,找到产业和教育恰当的相处方式,就要继续寻求「活血」良方:
一是追随数字化进程,加紧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道路。数字化时代,产教融合也需要从「传统模式」升级到「数字化模式」。以数字技术为引领的产教融合可以加速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间的融合,建构基于智能技术的智慧教育在线生态系统,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二是建立规范化标准,打造有认证、有水平的职教体系。K12 遇冷后,职业教育赛道虽迎来热潮,但「低人一等」的刻板印象仍难以根除。并且和 K12 相比,职业教育的培养成效难以量化。要想职业教育人才与普通教育人才真正做到「同台竞技」,产教双方仍需建立能够服众的人才认证标准,从职教证书、实操水平、企业背书等多方面形成可量化的人才评价。
三是加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人才培养路径。「订单班」是职业教育向对口产业输送人才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国职业教育近年来呈现的「新气象」之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纾解互动难题,双方通过定期沟通、现场调研,有针对性地「定制」长期、系统、全覆盖的技能培训和提升计划,从而拓宽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路径。
产教融合多年来的有益探索,为职业教育安上了「加速器」,开创「人才、产业、教育」三方共赢局面。「双减」后,职业教育领域备受瞩目,产教融合也因此迎来更多的未知变量,打开更大的想象空间。莫让职业教育的繁华成为昙花一现,也莫让更多新就业形态人才成为「无源之水」,产教融合仍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