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知识付费是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成为刚需的? 早在2016年,罗振宇接受许知远采访时,他就预测了一个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在这个时代,认知是人
原标题:知识付费是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成为刚需的?
早在2016年,罗振宇接受许知远采访时,他就预测了一个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在这个时代,认知是人之间的唯一壁垒”,罗振宇认为,他的知识产品有能力让人们的知识视野极速扩张。更重要的是,这些产品将极大的节省人们求知的时间与精力,效率意味着一切。
▲ 2016年,知识付费风口初现,罗辑思维推出“得到”,罗振宇在当年年末发布“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至今已经正式公开和时间做了三年朋友。 © 得到
在之后的一个节目中,罗振宇更进一步提出了一个时间和效率概念——国民总时间(GDT, Gross Domestic Time),这是罗振宇参照国民总收入(GNP, Gross National Product)一词创造的概念。放到互联网行业的语境下,罗振宇认为,在我们可预见的未来,时间是一个“刚性约束资源”,一分一秒都多不出来。人们用来上网的时间也基本稳定在每周26.5小时,算到极限,中国有10亿网民,每人每天花5小时上网,那么互联网可以开采的国民总时间大概为18250亿小时。
在互联网信息总量大约每3年翻一番的情况下,信息消费者的可用时间总量却几乎是一个恒定不变的数字。因此罗振宇认为,在国民总时间趋于稳定的情况下,商业竞争的本质是争夺消费者的时间。罗辑思维做的,就是这样一种“时间的生意”:
“在未来,用户时间越来越宝贵,要应付的工作和内容越来越多,一个省时间的产品设计,将更容易获得成功……节省时间有两种,一种是从内容上节省时间,比如让你30分钟知道一本书的主要内容;一种是从形式上节省时间,比如视频就不如音频节省时间,因为看视频的时候你几乎不能做任何事情,听音频的时候你却可以开车、洗澡、吃饭、蹲厕所都可以。”
这的确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知识付费“知识胶囊”的形式极大“优化”了用户的时间,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在极短时间内掌握知识的方式和途径。波兹曼对于知识习得的严苛条件不存在了,知识付费可以让你在三五分钟内“了解”一本书的梗概、“了解”一个投资大师的思想、“了解”一个家公司的经营策略,它不仅可以看,也可以听,任何你的碎片知识——无论是上厕所、挤地铁、排队还是开会间隙,你都可以用来迅速地习得知识。
不过,这可以解释用户为什么愿意为知识付费,似乎还不足以说明,为什么知识付费能够催生越来越多人对于知识的需求。如果知识付费只是把握住了前互联网时代乐意阅读的那一部分用户的需求,那么知识付费只会是一个小众的市场。
要厘清这一问题,我们就得从知识付费的宣传策略入手,看它是如何激起需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