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取消期中考不再考英语 上海开学后6大变化 重磅通知!上海开学后6大变化! 上海严禁中小学组织任何联考或月考! 小学取消期中考试!小学期末
原标题:“取消期中考”“不再考英语” 上海开学后6大变化
“重磅通知!上海开学后6大变化!”
“上海严禁中小学组织任何联考或月考!”
“小学取消期中考试!小学期末不再考英语!”
日前,上海市教委印发的一份文件,如同一块巨石入水,一时间在社交网络掀起轩然大波。
由于“双减”政策刚落地不久,减负的讨论不绝于耳,上海的这份文件,被公众视为上海在减负方面的“新规”,在朋友圈奔走相告。
并非“新规”
近日,上海市教委印发《上海市中小学2021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的通知,要求加强教育管理,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据悉,文件旨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规范课程教学工作、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具体有哪些要求?划重点:
严禁对小学一至三年级进行全学区、全区范围的任何形式的学科统考统测
严禁对四至八年级进行全区范围的学科统考统测
小学阶段不进行期中考试或考查
小学一、二年级可进行期末考查(一年级不得进行书面考查)
三、四、五年级期末考试仅限语文、数学两门学科
严禁学校组织中小学生参加任何形式、任何范围的联考或月考
实际上,这并非什么“新规”。
中国新闻周刊检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官网,发现类似文件近五年来每年都有发布,上述列举的“具体要求”,五年来内容一致。
也即是说,网络热议的“小学阶段取消期中考试!小学期末不再考英语!”等所谓新规定,上海自2017年就如此推行了。
不仅如此,再往前倒推10年,早在2007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就印发了《上海市中小学2007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的通知,上述“具体要求”已然在列,比如热议的“三、四、五年级期末考试仅限语文、数学两门学科”。
区别在于,2007年的文件要求,“各区县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得举行全学区、全区(县)性的任何形式的学科统考统测”。相比2007年,2021年的文件其实要求有所放宽,可以进行四至八年级全学区范围的学科统考统测了。
旧规”之所以引发讨论声浪,与“双减”相关。
7月底,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落地。
在校外培训减负方面,“双减”监管的力度史无前例,以至于热闹的K12教培行业从此“落幕”。
当然,治理校外培训的关键,是落实好提高校内教育质量。校内减负如何变革,充满悬念。
升学规划专家梁挺福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配合今年的“双减”政策,这些小学初中的考试考查要求突然被全国热议。从上海市教委的角度来讲,完全可以不在意外界的热议,因为四年前就已经实施了,和“双减”没有什么关系。
现实土壤
相较于十多年前,上海落实各项校内减负的规定,有了更适宜的现实土壤。
今年上半年,上海市教委发布《上海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改革实施办法》。名额分配招生比例的大调整,一时间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
从2022年起,上海中考录取中,示范性高中的名额分配比例将提高到50%-65%。这就意味着,优质高中的大部分招生名额,将直接分配到初中学校,缓解扎堆择校带来的教育焦虑。
教育焦虑的根源在于优质资源的不均衡。分配生比例的提高,结合公民同招、全民摇号等政策,共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去年3月,江浙沪三地同时发布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新政,在幼升小、小升初阶段全面落地公民同招、民办超额摇号。
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向中国新闻周刊指出,中国人历来重视教育,也寄希望于通过教育来改变个体命运。好的基础教育,应该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条件,也为每个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支持。
樊秀娣认为,上海已相对具备均衡优质基础教育的社会基础。说到底,要真正让“双减”、“通知”政策措施落到实处,首先需要正规学校提供丰富多彩、保质保量的教育教学活动,以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学生德智体美劳充分发展为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
梁挺福指出,“政策早三年知道”,上海市教委近5年发布的年度课程计划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吻合近些年来上海地区教育发展规律。
与其说,上海市教委发布的年度课程计划是响应两办的“双减政策”实施细则,不如说,基础教育改革是当前社会发展条件下的必然趋势,它会给其他城市和地区带来导向性和示范性作用。
与此同时,上海5年内不间断发布年度课程计划实施细则,可见基础教育改革的复杂性和艰辛性,征途漫漫,唯有奋斗。
变革得失
中小学“不考试”的规定得不到彻底执行,源于若干年后的中高考“一考定音”。
有家长认为,明卷变暗卷,焦虑的是家长,考试还是有必要的。还有家长表示,高考还是要考的话,幼儿园就可以开始学了。孩子即将中班,打算下学期送去学英语,幼儿园已经开始卷了。
那么,考试到底有无必要呢?樊秀娣指出,对于考试,我们不必过于排斥,更不能 化,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学校组织中小学生参加的联考或月考,这种考试大量增加学生学业负担,虽然也有提高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一面,但相比于学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这点提高得不偿失,完全可以通过学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弥补。
客观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考试,能够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带给学生一定的学习刺激和反馈,也能够引起学生适度的压力和焦虑,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收获和乐趣之一,也是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实很多时候,问题不在于考试,而在于我们对待考试的态度。
樊秀娣认为,造成当下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中考、高考的竞争过于激烈以及大比例的淘汰率。
所谓“减负”,一要减学生的课业负担,二要减学生的精神负担。本质上,学生的课业负担和精神负担,绝大部分源于对中高考的紧张。
而其背后的现实原因,是学生上不了“211”、“985”、“双一流”等名校,将来他们的社会生活就有可能遭遇到各种显性或隐性的歧视和限制。
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双减”问题,让学生和家长自觉自愿“双减”,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学校教育的整个格局和体制机制。充分、均衡发展优质教育,减小学校级差,应该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减负”最终成功的要义。
梁挺福指出,基础教育改革错综复杂,家长的过度焦虑感也不是一天两天炼成的。只要是选拔性的考试,如中考、高考存在,就意味着有竞争,有淘汰,有焦虑感。
基于此,避免“军备竞赛”且设计出合理的为国选才的实施方案,的确考验地方的执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