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年轻的大学老师活在高校系统边缘 一起来看看 这就是一份工作,与其他行业的职场并无不同。在高校职场中完成了岗位跃迁的顾海涛对我们说。
原标题:年轻的大学老师活在高校系统边缘 一起来看看
“这就是一份工作,与其他行业的职场并无不同。”在高校职场中完成了岗位跃迁的顾海涛对我们说。
大学老师在社会语境下是有刻板印象的,首先他是一个高知,同时也拥有体面的社会身份。但是在这些老师中间,在他们任教的高校里,本身有着自己的游戏规则。
高校内的上升通道是狭窄的,当人才向上游拥挤的时候,人的社会复杂性就出现了。6月7日,上海复旦大学疑有一名老师因工作关系对同事实施侵害。
这也许不是一个高校的专属问题,而是职场生存乃至利益抉择的的问题。
高校的职场哲学,与写字楼里的公司正在无限趋同,自1999年以来,高校的扩招,让教师队伍随之膨胀。到2019年的时候,专任教师的数量就达到了174万。
越来越多的大学青年教师进到圈子里来,他们拿到研究生或博士学位,进入高校却远远没有达到所谓“上岸”的程度,因为在大学里,也有自己的一套KPI。这些青年教师被称为“青椒”,规范的定义是,那些刚刚毕业进入高校教书、年龄小于35岁、只有中初级职称的博士生或研究生(事实上,博士学历早成了各高校招人的硬门槛)。
他们相对青涩,却在高校中接受充分的竞争,同时,因大学老师这样一个身份,被无形中赋予了一道更高的生活质量标准,他们面临的收入、职称评定、买房、婚姻、子女教育等问题,很多时候,是在一个更高的起跑线上。
体面的背后,是一种现实的焦虑。
在大学里熬了五年,
@陆云转岗当了出版社编辑
从上大学的第一天起,我就想留校当大学老师,时间自由,工作体面,待遇好像也不错。
但本科毕业的时候学校说要硕士,硕士毕业的时候又说要博士,等我博士毕业的时候,学校又要海龟了,我这种土鳖并不吃香。
关键我是学汉语言文学的,也不可能到国外镀金,只好在导师的推荐下去了另一所普通点的理工类高校教中文。
当上青椒的第一年,我就后悔了,觉得自己每天都在油锅上煎熬,成了虎皮青椒。
首先,所谓的大学老师很清闲都是假象,除了备课、上课,我们还承担了大量的行政和打杂工作。好不容易到了寒暑假,又有师资培训等着。有一年暑假两个月,总共培训了两轮,第一轮21天,第2轮20天,等于完全没假期,还没有课时费。
其次,上课之外,我们还有科研项目要搞,每年要发论文,要能争取到项目,但理工类专业拿项目容易,我们这种纯理论的文科一年到头都没什么项目,偶尔有的也落不到青椒头上。
忙上加忙的是,学校又安排我给学生上电影鉴赏课,我对电影完全没兴趣,又忙于出书评职称,只好上网搜集了一些素材照本宣科,结果期末的时候那门课被学生打分打得很低,伤自尊。
我入职的时候职称是讲师,谈好了6年后通过考核升为副教授,时间到了的时候我论文数量也够了,连书都出过了,但学院始终没有指标就一直评不上,在系里的位置很尴尬。
评职称那一段时间我每天都很焦虑,晚上连续失眠,甚至有了抑郁的倾向。有一次联系书籍出版的时候看到校出版社正好在招编辑,跟我专业对口,我就主动申请转岗了。
虽然图书编辑大家看来是对我博士学历的浪费,但对我来说,开心才最重要。那份青椒的工作,我继续留着也没有晋升的希望,没有这次转岗,或许也会辞职。
青椒是一份稳定而穷的职业,
@林琴通过炒币改写人生剧本
我也不知道自己算不算青椒,因为我在的学校是一个职业学院,属于大专。
相对于全日制本科院校或者什么985、211之类,我们学校对教师要求很宽松。除了正常上课,基本没什么科研任务,就每个学期发一篇论文,发在哪里并不做要求,拿之前的改改也不是不可以。而且每年的寒暑假除了开头、结尾几天,我们倒是真的休到了。
因为清闲,教师队伍也非常稳定,我身边的同事都是很多年没有换过。但稳定、悠闲往往就跟穷挂钩了,我工作差不多10年,副教授早评上了,但一直月入不过万。上一次90分钟的课程,课时费也就70块钱,一分钟一块钱都不到,还不如辅导机构的老师。
虽然工资低,这份工作我还是会干到退休的,因为只有这份工作可以让我在下午4点钟就提前离开接女儿放学,晚上有空辅导作业,她放假我也有假期可以照顾她。
我老公也在国企,收入一般,空下来经常研究“币圈”。前几年侥幸赚了一笔钱,及时脱手买了现在住的房子,否则以青椒的收入,在上海租房都租不上好的。
@凌霄:学校给我们的定位就是搞科研的工具人
2013年,我刚从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做访问学者回来,意气风发。认为以我清华本硕、中科院博士后的学历,在大学里谋一份让人满意的教职肯定不难。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本土博士985高校很难去,去了也是从小讲师做起,而且没有编制,到期非升即走。倒是一个地处河南的大学给我开出了很优惠的条件,去了就是特聘副教授、学科带头人,有数目可观的科研基金。
我权衡了“鸡头凤尾”的理论,觉得以我的能力可以对当地的老师形成降维打击,说不定过几年就可以成为院领导,欣然答应。
刚开始的三年,我干劲十足,每年都发论文,篇篇上核心期刊。所带的科研项目也拿到了国家专利,百忙之中教课也没拉下,连续被评为省级骨干教师。
2016年,学校决定提拔一位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我和另一位美国回来的海龟比得剑拔弩张,但最后的赢家却是一位本科、研究生、博士都在本校就读的同事,论科研、论教学我都远胜于他,但论根基,我就差远了。
提拔副院长,除了业务能力,还要由组委会投票,组委会里都是老领导,每个人都想把自己的学生扶上马。这会我和那位海龟才明白,学校给我们的定位就是搞科研的工具人,走上管理层那是不可能的。
一气之下,我提出了离职,学校为了挽留先是给了新的科研基金项目,还给我评了正教授。但为了更大的平台和发展,我还是离开这里去了一所国内知名的985大学。
当然,付出总有回报,这几年我并没有荒废,我能来到目前的大学并直接成为博士生导师,凭的正是我在河南那所高校多年的科研成果和实力。
@向北:我们学校的老师,
比985高校的要快乐
我并不是从事大学教学的青椒,而是负责青椒人事工作的行政,对他们的生活也感同身受。
我们学校是全省唯一的211大学,省内知名度不错,但省外基本没什么人知道。总体来说氛围宽松、压力不大。
随着高学历增多,这几年高校对青椒的要求也水涨船高,目前我们学校青椒博士是硬门槛,前段时间网络爆红的“清华姚班男”,到我们这就不行,学历不够,姚班的硕士也只是硕士,每年想到我们这的北清复交以及海龟的博士很多,为什么要一个硕士。
要求虽然高,但我们没像985高校搞什么非升即走制,来了就给编制,即便考核不通过,也可以转岗,只要没有什么违法乱纪,不存在解聘一说。
考核不是没有,比如讲师要升副教授,就要满足4个条件:
1.主持D类及以上项目两项或者横向项目;
2.核心期刊论文两篇;
3.省级以上出版社著作一部不少于10万字;
4.编写教材一章,或者教学成果、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取得排名或者专利。
条件满足之后,再看各学院排队情况,有指标就会给评,不会故意为难,我们最年轻的副教授就是位有科研成果的95后。
即便被别的学校辞退的青椒,只要达到我们的招聘门槛和条件,一视同仁,只要没有犯罪记录,我们甚至不会和上一家做背调。
所以我们欢迎那些在985待得不快乐的青椒到我们这里,这能提供更大的平台和自由的空气。
@顾海涛:这就是一份工作,
与其他行业的职场并无不同
一晃多年,我也从本科留校的小青椒一步步蜕变成了进入学校管理层的大红椒。
我一个农村孩子,既无背景,又无背影,这一路走的非常的不容易,本科毕业为拿到留校指标,不光成绩在系里排到前三,还一直是学生会干部,替老师鞍前马后服务了好几年。
本科留校时我还只是个辅导员,这显然只是个青春饭,为了不被淘汰,后面的时间里,我边工作边读研、读博,转型当上了专业课老师。
前几年学校扩建,在偏远郊区兴建新校区,很多工作没人去做,导师推荐我去,我没二话直接去了。新校区扩建的事情很繁琐,在此过程中,我始终奉行多干活、少说话,中间一度累到住院。
几年间,我的管理能力、吃苦精神领导都看在眼里,加上导师也属于学校里面有实权的老同志,新校区一落成我就成功晋升管理岗。
尝过了青椒的苦,我希望后来者不要那么难受,给学校提了很多改进建议。
青椒之所以痛苦,在于两头难以兼顾,左手是科研,右手是教学,左右为难。
现在我们推出了绩点制度,擅长科研的搞科研,擅长教课的教课,哪样做好都能拿到足够多的绩点。绩效则是学校把所有奖金按绩点数除,然后分钱,绩点高的钱就多。
各学院贫富不均,工科项目多钱就多,开个校级运动会都能旗帜鲜明的统一着装。穷院只能发顶帽子,这也反映到了青椒们的收入上,在福利上我们对穷院有倾斜,确保他们只要好好工作就能拿到一份在本地很不错的收入。
青椒在乎的职称,总数上学校没有办法,因为国家严格规定了一个院校正教授、副教授的比例,老教师不退,名额就让不出来。
但我认为管理和行政岗还可以动动脑筋,这两个岗位上有很多从教学上转来的人都有教授或者副教授的职称,如果不再从事教学,不妨把职称让给专业从事教学的青椒。反正这两类岗位,可以向政府看齐,搞成职员制,不需要什么教授头衔。
至于不适应教学或者科研的青椒,我们也提供转岗机会,为这些博士做好后续职业生涯规划。
当然,无论如何努力,总归有优秀的人才要走,我们学校知名度不高,又不在省城,不少名校博士拿我们当跳板,这种我们只能用安家费和合同进行约束,安家费都是按月或者按照科研项目的进度给的,你事情做好我们就不勉强,大家各自安好。
总之,青椒群体的改善需要整个学术大环境的提升,这就是一份工作,与其他行业的职场并无不同,青椒们也需要自我突破与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