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古人为什么不用标点符号? 当您游览名胜古迹,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不论石碑上的文字,陈列的古书经卷,墙上的题诗,柱上的楹联,乃至皇帝的诏
原标题:古人为什么不用标点符号?
当您游览名胜古迹,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不论石碑上的文字,陈列的古书经卷,墙上的题诗,柱上的楹联,乃至皇帝的诏书不一而足没有标点符号。从今天的角度看,没有标点符号阅读起来还真是困难哪!同时,我们也知道欧洲古书中也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东西方不约而同没有选择发明并使用标点符号的文明路径底层客观条件一定是共同的。人类开始普及使用标点符号始于15世纪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时至今日,假如给你一本没有标点符号的书,现代人一定无所适从,怎一个“囧”字了得。
究其古文为何没有标点符号?有以下几种可能。
其一,古时读书人在人口中的比例偏小。《在中国发现历史》一书中认为,清朝的识字率应该是男35%到45%,女2%到10%。平均一下,清朝的识字率应该有18%到27%。请注意这个估算的比例只是反映识字率,精通文墨人口少之又少。印刷市场狭窄,技术更新动力不足。
其二,印材和印刷成本高企。在纸张发明之前,书籍最主要的载体长时间由木简和竹简所垄断。窄窄的木简和竹简,一笔一划都要刀笔吏一刀一刀刻上去,就决定了必须精简精简再精简,在保证传闻达意的原则上将文字作最大化的压缩。东汉蔡伦发明了纸,大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但直到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前,雕版印刷成本极高,耗时费力。“四大名著”其三诞生于明代,“红楼梦”稍后出现在清中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纸张的产能和价格愈加下沉,印刷工艺日臻成熟,书籍价格更为市井普遍接受。之所以这么说,不只是四大名著,加上同时代小说体裁大爆发,这些可都是大部头的文学作品,离开了纸张和活字印刷的广泛普及也会是无水之鱼。明清之际收藏界就已热捧“宋版书”,可见活字印刷发明到普及也是经过了长期漫长提升和推广的阶段。
其三,传统力量的惯性。文脉相传数千年,形成的惯性是很难打破或改变的。木简、竹简物理条件制约下形成的文言文作为书面用语的地位和方式直到“五四运动”才被打破。数千年精通文墨的阶层也是社会中上阶层,维护传统有利于有识阶层的优越性和权力。所谓“knowledge is power”可以译作知识即权力。打破传统和惯性就是自弃社会地位与权力,所以很难发端。孔乙己炫耀茴字有九种写法时一定无比骄傲自己人上人的满足感。